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侠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侠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脚跗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疒貴)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噼,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灸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痓,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循臂阴,入腋下,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侠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厥阴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侠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

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侠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承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上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译文

足太阳经的筋,起始于足小趾,向上结于踝部,斜向上结于膝部;其下沿着足外侧,结于脚跟,向上沿着跟腱,结于腘窝;其分支,结于小腿外侧,向上进入腘窝内侧,与腘窝中的筋一起向上结于臀部,沿着脊柱两侧向上到达颈部,其分支,分别进入舌根;其直行的筋,结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部,向下到达面部,结于鼻部;其分支,形成眼的上网,向下结于颧骨;其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结于完骨;其分支,出缺盆,斜向上到达颧骨。其病症表现为小趾和脚跟肿痛,腘窝挛缩,脊柱反折,颈部筋急,肩部不能抬起,腋下和缺盆中疼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仲春痹。

足少阳经的筋,起始于小趾次趾,向上结于外踝,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于膝外侧,其分支,从外辅骨起始,向上走向大腿,前面的结于伏兔之上,后面的结于臀部;其直行的筋,向上到达季胁,沿着腋前侧向上,系于胸乳,结于缺盆。直行的筋,向上出腋,穿过缺盆,出现在太阳经之前,沿着耳后向上到达额角,交于头顶,向下到达下颌,结于颧骨,其分支,结于眼外角形成外维。其病症表现为小趾次趾转筋,引起膝外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腘窝筋急,前面引起大腿疼痛,后面引起臀部疼痛,即季胁疼痛,向上引起缺盆、胸乳疼痛,颈部筋急。从左到右,右眼不能睁开,向上经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左络于右,因此伤左额角,右足不能使用,称为维筋相交。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孟春痹。

足阳明经的筋,起始于中三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方到达辅骨,向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沿着胁部到达脊柱;其直行的筋,向上沿着骭骨,结于膝部;其分支,结于外辅骨,与少阳经相合;其直行的筋,向上沿着伏兔,结于大腿,聚集于阴器,向上到达腹部并分布,到达缺盆并结于颈部,向上到达口部,与颧骨相合,向下结于鼻部,向上与太阳经相合。太阳经为眼的上网,阳明经为眼的下网;其分支,从颊部结于耳前。其病症表现为中趾和胫骨转筋,足背僵硬,伏兔转筋,大腿前部肿胀,疝气,腹部筋急,引起缺盆和颊部疼痛,突然口歪,急者眼睛不能闭合,热则筋松弛,眼睛不能睁开,颊部筋有寒则急,引起颊部移动口部,有热则筋松弛,不能收缩,因此口歪。治疗方法是用马膏,膏其急者,用白酒和桂皮涂抹其缓者,用桑钩钩住,用生桑灰放在坑中,高低以坐等,用膏熨急颊,并且饮用美酒,吃美味的烤肉;不饮酒者,自己努力,三次拍打即可。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季春痹。

足太阴经的筋,起始于大趾内侧,向上结于内踝;其直行的筋,络于膝内侧辅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大腿,聚集于阴器,向上到达腹部结于脐部,沿着腹部内部,结于肋部,散布于胸中;其内部的筋,附着于脊柱。其病症表现为大趾和内踝疼痛,转筋疼痛,膝内侧辅骨疼痛,大腿内侧引起大腿疼痛,阴器疼痛,向下引起脐部和两胁疼痛,引起胸中和脊柱内部疼痛。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孟秋痹。

足少阴经的筋,起始于小趾下方,与足太阴经的筋并行,斜向内踝下方,结于脚跟,与太阳经的筋相合,向上结于内辅骨下方,与太阴经的筋一起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阴器,沿着脊柱内部,夹着膂部,向上到达颈部,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的筋相合。其病症表现为足下转筋,以及所经过的部位结筋,都会疼痛和转筋。病症在此者,主要表现为痫瘛和痓,在外者不能俯身,在内者不能仰身。因此阳病者,腰部反折不能俯身,阴病者不能仰身。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在内者,用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称为仲秋痹。

足厥阴经的筋,起始于大趾上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着胫骨,结于内辅骨下方,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阴器,络于诸筋。其病症表现为大趾和内踝前方疼痛,内辅骨疼痛,大腿内侧转筋疼痛,阴器不能使用,伤于内则不能勃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疗方法是行水清阴气。其病症表现为转筋者,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经的筋,起始于小指上方,结于腕部,向上沿着臂内侧,结于肘内侧锐骨后方,弹之应小指上方,进入腋下;其分支,沿着臂内侧,进入腋下,向后走向腋后侧,向上绕过肩胛,沿着颈部,出现在太阳经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筋,出耳上方,向下结于下颌,向上属于眼外角。其病症表现为小指和肘内侧锐骨后方疼痛,腋下疼痛,腋后侧疼痛,绕过肩胛引起颈部疼痛,引起耳中鸣痛和下颌疼痛,眼睛闭合良久才能看见,颈部筋急,则形成筋瘘颈肿,寒热在颈部者。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其肿胀者,再次锐刺。其分支,向上弯曲牙齿,沿着耳前属于眼外角,向上到达下颌,结于额角,其病症表现为所经过的部位转筋。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仲夏痹。

手少阳经的筋,起始于小指次指末端,结于腕部,沿着臂部,结于肘部,向上绕过臑外侧,向上到达肩部,走向颈部,与手太阳经相合;其分支,在曲颊处进入舌根;其分支,向上弯曲牙齿,沿着耳前,属于眼外角,向上到达下颌,结于额角。其病症表现为所经过的部位转筋,舌卷。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季夏痹。

手阳明经的筋,起始于大指次指末端,结于腕部,向上沿着臂部,结于肘外侧,向上到达臑部,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过肩胛,夹着脊柱;直行的筋从肩髃向上到达颈部;其分支,向上到达颊部,结于颧骨;直行的筋,向上出现在手太阳经之前,向上到达左额角,络于头部,向下到达右下颌。其病症表现为所经过的部位疼痛和转筋,肩部不能抬起,颈部不能左右转动。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孟夏痹。

手太阴经的筋,起始于大指上方,沿着手指向上,结于鱼际后方,沿着寸口外侧向上,沿着臂部,结于肘中,向上到达臑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前髃,向上结于缺盆,向下结于胸里,散布于贲门,与贲门下抵季胁。其病症表现为所经过的部位转筋,疼痛严重形成息贲,胁部急痛吐血。治疗方法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次数,以痛为穴位,称为仲冬痹。

手厥阴经的筋,起始于中指,与太阴经的筋并行,结于肘内侧,向上沿着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前后夹胁;其分支,进入腋下,散布于胸中,结于臂部。其病症表现为

经过的部位,会出现筋脉抽搐、胸部疼痛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治疗方法是用烧热的针进行快速刺入,以感觉到疼痛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治疗点,这种病症被称为孟冬痹。

手少阴经的筋,起始于小指的内侧,连接于锐骨,向上连接于肘部的内侧,再向上进入腋窝,与太阴经相交,穿过乳房内侧,连接于胸中,沿着手臂向下连接到脐部。其病症表现为内部紧张、心脏承受重压、肘部疼痛。病症出现在经过的部位时,会出现筋脉抽搐、筋痛,治疗方法是用烧热的针进行快速刺入,以感觉到疼痛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治疗点。如果出现心脏承受重压、咳血脓的症状,则无法治愈。经筋的病症,寒冷时会出现筋脉反折紧张,热时则筋脉松弛无法收缩,阴痿无法使用。阳急时会出现筋脉反折,阴急时则俯身无法伸直。淬刺法用于治疗寒冷引起的筋急,热时则筋脉松弛无法收缩,不需要使用烧热的针。这种病症被称为季冬痹。

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的筋急时,会出现口眼歪斜、眼角紧张无法立即看清的症状,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注解

燔针劫刺:一种古代针灸疗法,通过烧热的针具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痹:中医术语,指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

筋:中医术语,指连接肌肉和骨骼的韧带和肌腱,负责传递力量和运动。

腘:膝盖后面的凹陷部位。

髀:大腿。

頄:面颊。

缺盆:锁骨上方的凹陷部位。

完骨:耳后的骨头。

伏兔:大腿前侧的肌肉。

尻:臀部。

季胁:胸侧下方的部位。

膺乳:胸部和乳房的部位。

髃:肩胛骨。

贲:胸骨下方的部位。

蹻脉:足少阳胆经的别称。

维筋:指连接眼睛和面部的筋脉。

目上网:指连接眼睛上部的筋脉。

目下网:指连接眼睛下部的筋脉。

舌本:舌根。

枕骨:头后部的骨头。

颔:下巴。

鼻:鼻子。

腋:腋窝。

肩髃:肩胛骨。

髀枢:大腿根部。

阴器:生殖器。

脐:肚脐。

肋:肋骨。

胸中:胸部。

脊:脊柱。

膂:脊柱两侧的肌肉。

项:脖子。

以知为数:指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治疗的次数和强度。

以痛为输:指根据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来确定治疗的穴位和方法。

孟冬痹:古代中医术语,指在冬季发生的痹症,主要表现为筋脉拘急、疼痛等症状。

手少阴之筋:指手少阴心经的筋脉,起于小指内侧,经过肘部、腋下,最终结于胸中。

伏梁:古代中医术语,指心下有积块,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季冬痹:古代中医术语,指在冬季末期发生的痹症,症状与孟冬痹类似,但可能更为严重。

淬刺:一种针灸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病症,通过针刺来缓解筋脉的拘急和疼痛。

阳急:指阳气过盛导致的筋脉拘急,常表现为身体反折、不能伸直。

阴急:指阴气过盛导致的筋脉拘急,常表现为身体俯屈、不能伸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手太阴、手厥阴等经络的走向及其病变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经络调理来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

文中提到的‘燔针劫刺’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技术,通过烧热的针具进行刺入,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热疗和针灸的重视,认为通过物理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了‘痹’的概念,这是中医对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统称。通过对不同经络的病变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医对不同部位病变的细致观察和分类,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筋’的概念,这是中医对连接肌肉和骨骼的韧带和肌腱的统称。通过对筋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医对人体运动系统的深刻理解,认为筋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运动功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中医通过物理刺激和药物调理来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医对筋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是针对冬季痹症的针灸疗法。文中提到的‘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等术语,反映了古代中医在治疗筋脉病症时的精细和个性化治疗理念。

文中详细描述了手少阴心经的筋脉走向及其病症,如‘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筋脉系统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对病症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孟冬痹’和‘季冬痹’的概念,这些术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对季节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也展示了其对病症的细致分类和命名体系。

在治疗方法上,文中强调了根据病情的变化和患者的反应来确定治疗的次数和强度(‘以知为数’),以及根据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来确定治疗的穴位和方法(‘以痛为输’)。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在治疗筋脉病症时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淬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病症,通过针刺来缓解筋脉的拘急和疼痛。这种疗法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在治疗寒性病症时的独特方法,也反映了其对病症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筋脉病症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也体现了其在治疗方法上的精细和个性化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