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骨空论-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歧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大风汗出,灸譩嘻,以手压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折使摇臂,齐肘正,灸脊中;
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胕膝外解营。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
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即攒竹刺三分,若灸三壮。
即缺盆。
即背阳关,针五分,灸三壮。
腗谓侠脊两旁空软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骨空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风是百病的起因,用针灸治疗风病应该怎么做呢?”
歧伯回答说:“风从外部侵入人体,会使人感到寒冷、出汗、头痛、身体沉重、厌恶寒冷,治疗应在风府穴,调节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对于大风引起的颈项疼痛,应针刺风府穴。
对于大风引起的出汗,应灸譩嘻穴,用手按压,让病人呼出‘譩嘻’的声音,譩嘻穴会随之反应。
对于因风而厌恶风的情况,应针刺眉头;
对于失枕(落枕)的情况,应在肩上的横骨间治疗;
对于手臂折断需要摇动的情况,应在肘部正中的脊中穴进行灸疗;
对于腗络季胁引起的少腹疼痛和胀满,应针刺譩嘻穴;
对于腰痛不能转动,急引阴卵的情况,应针刺八髎穴和疼痛部位,八髎穴位于腰部和臀部之间;
对于鼠瘘(淋巴结结核)引起的寒热,应针刺寒府穴,寒府穴位于膝盖外侧的胕膝外解营。
对于膝盖上外侧的病症,应让病人拜礼;
对于足心的病症,应让病人跪拜。”
即攒竹穴针刺三分,或者灸三壮。
即缺盆穴。
即背阳关穴,针刺五分,灸三壮。
腗指的是脊柱两旁的空软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骨空论-注解
风府:风府是中医术语,指风邪入侵人体的部位,位于颈部后正中线,第一颈椎下凹陷处。在针灸治疗中,风府是治疗风邪入侵的重要穴位。
譩嘻:譩嘻是古代中医术语,指一种通过按压穴位并让患者发出特定声音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声音的振动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
八髎:八髎是中医术语,指位于腰部和骶部的八个穴位,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四个。这些穴位常用于治疗腰痛、生殖系统疾病等。
寒府:寒府是中医术语,指寒邪聚集的部位,位于膝盖外侧的凹陷处。针灸治疗中,寒府是治疗寒邪入侵的重要穴位。
攒竹:攒竹是中医术语,指位于眉毛内侧端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疾等。
缺盆:缺盆是中医术语,指位于锁骨上窝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
背阳关:背阳关是中医术语,指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颈椎下的穴位,属于督脉。常用于治疗颈项强痛、发热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骨空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黄帝与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风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特别是针灸的应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风被视为百病之始,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风邪的重视。风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振寒、汗出、头痛等,这些症状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现象的细致观察。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问答形式展开,使得复杂的医学知识易于理解。岐伯的回答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症状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还具体指出了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手法,如‘刺风府’、‘灸譩嘻’等,展现了古代中医针灸技术的精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对风邪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中医针灸技术的发展水平。通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古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岐伯在回答中强调了‘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这表明古代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