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难经-原文
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卧不寐,少寐不寤,系乎荣卫血气之有余,不足也。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谢氏曰:“饮食劳倦,自是二事,饮食得者,饥饱失时,此外邪伤也。劳倦得者,劳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经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故知肝邪入心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饮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少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盖言阴阳脏腑经络之偏虚偏实者也。由偏实也,故内邪得而生;由偏虚也,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微邪,有贼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气虚也,居吾之后而来为邪,故曰虚邪;我生者相,气方实也,居吾之前而来为邪,故曰实邪。正邪,则本经自病者也。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否?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盛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伏而不动,如梁木然。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痞塞不通。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而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或息或贲。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若豚之贲,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头、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邪气。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灵枢》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又云:“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颜色),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云:“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见者,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类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四明陈氏曰:“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征,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征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劲,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沉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灵枢》云:“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闷)。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问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则知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诊寸口,即第一难之义。王氏脉法赞曰:“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权,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经,不失铢钱,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神,微妙也。圣,通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难经-译文
经络通畅,荣卫之气的运行正常,因此白天精神饱满,夜晚不会失眠。
老年人血气衰弱,肌肉不光滑,荣卫之气的运行不畅,因此白天精神不振,夜晚难以入睡。
老年人失眠,年轻人睡眠不足,都与荣卫血气的有余或不足有关。
第四十七难说:为什么人的脸特别能耐受寒冷呢?因为头部是诸阳经的汇聚之处,诸阴经的经脉都只到颈部和胸部就返回了,只有诸阳经的经脉都上行到头部,所以使得脸部能够耐受寒冷。
第四十九难说: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如何区分呢?忧愁思虑会伤害心;形寒饮冷会伤害肺;愤怒气逆,气上而不下会伤害肝;饮食劳倦会伤害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会伤害肾。这些都是正经自病。
什么是五邪?有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这就是五邪。
谢氏说:“饮食劳倦其实是两件事,饮食不当是指饥饱失时,这是外邪伤害;劳倦是指过度劳累导致倦怠,这是正经自病。”
假设是心病,如何知道是中风引起的?因为面色会发红。为什么这么说呢?肝主色,肝气入肝为青色,入心为红色,入脾为黄色,入肺为白色,入肾为黑色。所以知道肝邪入心时面色会发红。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胁下满痛,脉象浮大而弦。
如何知道是伤暑引起的?因为会厌恶臭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心主臭,心气入心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所以知道心病时会厌恶臭味。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而烦躁,心痛,脉象浮大而散。
如何知道是饮食劳倦引起的?因为会喜欢苦味。虚证表现为不想吃东西,实证表现为想吃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脾主味,脾气入肝为酸味,入心为苦味,入肺为辛味,入肾为咸味,入脾为甘味。所以知道脾邪入心时,会喜欢苦味。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体重嗜卧,四肢无力,脉象浮大而缓。
如何知道是伤寒引起的?因为会胡言乱语。为什么这么说呢?肺主声,肺气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入肺为哭。所以知道肺邪入心时,会胡言乱语。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恶寒,严重时会喘咳,脉象浮大而涩。
如何知道是中湿引起的?因为会喜欢出汗且无法停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肾主湿,肾气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入肾为唾。所以知道肾邪入心时,会喜欢出汗且无法停止。病症表现为身体发热,少腹痛,足胫寒冷而逆冷,脉象沉濡而大。这是五邪的辨别方法。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阴阳脏腑经络的偏虚偏实。由于偏实,所以内邪得以产生;由于偏虚,所以外邪得以侵入。
第五十难说:病有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如何区分呢?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是心病,中风引起的为虚邪,伤暑引起的为正邪,饮食劳倦引起的为实邪,伤寒引起的为微邪,中湿引起的为贼邪。
五行之道,生我者为休,其气虚,居我之后而来为邪,故称为虚邪;我生者为相,气方实,居我之前而来为邪,故称为实邪。正邪则是本经自病。
第五十一难说: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各不相同,病在何脏腑呢?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为什么这么说呢?腑属阳,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属阴,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厌恶人声,因此可以辨别脏腑之病。
第五十二难说:腑脏发病,根本是否相同?不相同。如何不相同呢?脏病者,病位固定不移,病不离其处;腑病者,病位仿佛流动,上下行流,居处无常。因此可以知道脏腑的根本不同。
第五十五难说:病有积、有聚,如何区分呢?积是阴气,聚是阳气。因此阴气沉伏,阳气浮动。气之所积,称为积;气之所聚,称为聚。积是五脏所生,聚是六腑所成。积是阴气,其始发有固定部位,疼痛不离其部,上下有终始,左右有穷处;聚是阳气,其始发无固定部位,上下无所留止,疼痛无常处,称为聚。因此可以辨别积聚。
第五十六难说:五脏之积,各有名称吗?在何月何日得之?肝之积名为肥气。位于左胁下,形状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会引发咳逆、痎疟,连年不愈。在季夏戊巳日得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在季夏适王,王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因此知道肥气在季夏戊巳日得之。
盛也。
心之积名为伏梁。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会引发心烦。在秋庚辛日得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在秋适王,王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因此知道伏梁在秋庚辛日得之。
伏而不动,如梁木一般。
脾之积名为痞气。位于胃脘,形状如覆盘。久不愈,会引发四肢无力,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在冬壬癸日得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在冬适王,王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因此知道痞气在冬壬癸日得之。
痞塞不通。
肺之积名为息贲。位于右胁下,形状如覆杯,久不愈,会引发寒热、咳嗽,甚至肺痈。在春甲乙日得之。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在春适王,王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因此知道息贲在春甲乙日得之。
或息或贲。
肾之积名为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形状如豚,或上或下无定时。久不愈,会引发喘逆、骨痿、少气。在夏丙丁日得之。为什么这么说呢?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在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因此知道贲豚在夏丙丁日得之。这是五积的要法。
如豚之贲,不常定也。豚性躁,故以此命名。
第五十九难说:狂癫之病,如何区分呢?狂疾初发时,少卧而不饥,自认为高尚贤能,自认为聪明智慧,自认为尊贵,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就是癫疾的表现。癫疾刚开始发作时,患者情绪低落,身体僵硬倒下,眼睛直视,脉搏三部阴阳都旺盛。
第六十难说:头部和心脏的疾病,有厥痛和真痛,这是什么意思呢?手三阳的经脉受到风寒侵袭,寒气滞留不去,就叫做厥头痛;寒气深入脑部,就叫做真头痛。五脏的气相互干扰,叫做厥心痛;疼痛剧烈,只限于心脏,手脚发青,就叫做真心痛。真头痛和真心痛的患者,早上发作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早上就会死亡。
邪气。
第六十一难说:经典上说,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神,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圣,通过询问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工,通过切脉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巧,这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的人,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五种颜色来判断病情的。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面色青如草色,黄如枳实,黑如烟灰,红如凝血,白如枯骨的,都会死亡;面色青如翠鸟羽毛,红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猪油,黑如乌鸦羽毛的,都会生存。”《灵枢》说:“青黑色表示疼痛,黄红色表示热症,白色表示寒症。”又说:“红色出现在两颧,大小如拇指的,病情虽然稍有缓解,但一定会突然死亡;黑色出现在额头,大小如拇指的,即使没有生病也会突然死亡。”又说:“诊察血脉时,红色多表示热症,青色多表示疼痛,黑色多表示长期的风湿病,黑色、红色、青色都出现的,表示寒热交替的身体疼痛,面色微黄,牙齿发黄,指甲发黄,是黄疸的症状。”又如检查产妇,面色红润舌头发青,母亲存活孩子死亡,面色青白舌头发红有泡沫,母亲死亡孩子存活,嘴唇和口腔都发青,母亲和孩子都会死亡。
通过听声音就能知道病情的人,是通过听患者的五种声音来辨别病情的。
四明陈氏说:“五脏有声音,声音有音调,肝脏的声音是呼,音调是角,调子直,声音和音调相应则没有病,角音混乱则病在肝脏;心脏的声音是笑,音调是征,调子和长,声音和音调相应则没有病,征音混乱则病在心脏;脾脏的声音是歌,音调是宫,调子大而和,声音和音调相应则没有病,宫音混乱则病在脾脏;肺脏的声音是哭,音调是商,调子轻而劲,声音和音调相应则没有病,商音混乱则病在肺脏;肾脏的声音是呻,音调是羽,调子沉而深,声音和音调相应则没有病,羽音混乱则病在肾脏。”
通过询问就能知道病情的人,是通过询问患者对五种味道的喜好来判断病情的起因和所在。
《灵枢》说:“五种味道进入口中,各有其走向,各有其病症。酸味走向筋,多吃会让人小便不通;咸味走向血,多吃会让人口渴;辛味走向气,多吃会让人心慌。辛味和气一起运行,所以辛味进入心脏并与汗一起排出;苦味走向骨,多吃会让人呕吐;甘味走向肉,多吃会让人心烦。由此可以推断,通过询问患者对五种味道的喜好,可以知道病情的起因和所在。”
袁氏说:“通过询问患者对五种味道中偏爱的食物,可以知道脏气有偏胜或偏绝的征兆。”
通过切脉就能知道病情的人,是通过诊察寸口脉,观察其虚实,来判断病情,病情在哪个脏腑。
诊察寸口脉,就是第一难的意思。王氏脉法赞说:“脉有三部,尺、寸和关,荣卫气血运行,不失平衡,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正常的经脉,不失分寸,出入升降,时间循环,水下二刻,脉一周身,再回到寸口,虚实可见。”
经典上说,通过外部观察知道病情的人叫做圣,通过内部了解知道病情的人叫做神,就是这个意思。
通过外部观察和听声音知道病情的是圣,通过内部询问和切脉知道病情的是神。神,是微妙的意思。圣,是通明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难经-注解
十二经:指人体内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是中医理论中气血运行的通道。
寸口:指手腕处的脉搏,中医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
荣卫:荣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荣指气血的荣养作用,卫指气血的防御作用。荣卫之行指的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
三阳三阴:中医理论中的六经分类,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病理表现。
脉口:中医诊脉的部位,主要指寸口,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五行相生: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理论,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的相生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等。
正经自病:指由于内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情绪、饮食、劳倦等。
五邪:指五种外来的致病因素,包括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
虚邪:指从后方来的邪气,通常与气虚有关。
实邪:指从前方来的邪气,通常与气实有关。
微邪:指从所胜来的邪气,通常与气微有关。
贼邪:指从所不胜来的邪气,通常与气贼有关。
正邪:指本经自病的邪气。
积:指阴气积聚,通常与五脏有关。
聚:指阳气聚集,通常与六腑有关。
肥气:肝之积的名称,表现为左胁下的肿块。
伏梁:心之积的名称,表现为脐上至心下的肿块。
痞气:脾之积的名称,表现为胃脘处的肿块。
息贲:肺之积的名称,表现为右胁下的肿块。
贲豚:肾之积的名称,表现为少腹至心下的肿块。
狂癫:指精神失常的疾病,狂疾表现为自高自大、妄笑好歌乐等。
癫疾:指精神失常的疾病,表现为行为异常、情绪不稳等症状。
厥痛:指由于风寒等外邪侵袭导致的头痛或心痛,症状较轻。
真痛:指由于五脏气机失调导致的头痛或心痛,症状较重,甚至危及生命。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中医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病情。
五音:指角、征、宫、商、羽五种音调,中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变化来判断病情。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偏好来判断病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难经-评注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脉诊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寸口脉的重要性。寸口脉作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被认为是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终始点,因此在诊断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对寸口脉的观察,可以判断脏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预后。
文中详细描述了十二经的动脉分布,以及荣卫气血的运行规律。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气血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气血运行的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本文还涉及了六经的分类及其与季节、时间的关系。三阳三阴的脉象变化与天地之气的变化相呼应,反映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中需要考虑季节、时间等因素。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心、肺、肾、肝等脏腑功能的描述,揭示了中医对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影响的认识。这些认识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本文还涉及了五行相生的理论,解释了鼻知香臭、耳闻声的生理现象。这种解释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脉诊、气血运行、六经分类、脏腑功能及五行理论的探讨,全面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视角。这些理论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中医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运行、疾病成因及诊断方法。首先,文中提到荣卫之行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老人由于血气衰弱,荣卫之道涩,导致白天精神不振,夜晚难以入眠。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对气血运行的重视,认为气血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其次,文中详细阐述了五邪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五邪包括中风、伤暑、饮食劳倦、伤寒、中湿,这些外邪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导致各种疾病。例如,中风会导致心病,表现为面色赤红、身热胁下满痛等症状;伤暑则会导致心病,表现为恶臭、身热而烦等症状。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细致入微。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虚邪、实邪、微邪、贼邪、正邪等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对邪气的分类和理解。这些邪气的不同来源和性质,决定了它们在人体内的表现和影响。例如,虚邪从后方来,与气虚有关;实邪从前方来,与气实有关。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中医师更好地诊断疾病,还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文中还讨论了五脏之积的形成及其表现。例如,肝之积名为肥气,表现为左胁下的肿块;心之积名为伏梁,表现为脐上至心下的肿块。这些积的形成与五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对脏腑功能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气血运行、疾病成因及诊断方法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视角。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健康的全面关注和深刻理解。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首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望),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例如,面色青黑多为痛症,黄赤多为热症,白色多为寒症。这种诊断方法基于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五脏与五色相对应,通过观察面色可以推断内脏的病变。
其次,通过听患者的声音(闻),可以判断五脏的健康状况。例如,肝声呼,心声笑,脾声歌,肺声哭,肾声呻。声音的变化反映了五脏气机的盛衰,通过听声辨病,可以及时发现内脏的病变。
再次,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偏好(问),可以判断病情的起因和所在。例如,酸味走筋,咸味走血,辛味走气,苦味走骨,甘味走肉。通过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可以推断出病情的起因和所在部位。
最后,通过切脉(切),可以判断病情的虚实和所在脏腑。例如,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情的虚实和所在脏腑,为治疗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详细介绍了中医四诊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思维和方法论。这些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