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诊要经终论-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歧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令人不嗜食,少气。
春刺秋分,令人时惊,且哭。
春刺冬分,令人胀,病不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令人益嗜卧,且善梦。
秋刺冬分,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令人卧不能眠。
冬刺夏分,令人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诊要经终论-译文
黄帝问道:“诊断的要领是什么?”
歧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刚开始变化,地气开始生发,人体的气在肝脏;
三月、四月,天气正盛,地气稳定生发,人体的气在脾脏;
五月、六月,天气最盛,地气最高,人体的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收敛,人体的气在肺脏;
九月、十月,阴气开始凝结,地气开始封闭,人体的气在心脏;
十一月、十二月,冰再次出现,地气完全封闭,人体的气在肾脏。
因此,春天针刺散俞穴和分理穴,出血后停止,严重的会传气,轻微的会循环。
夏天针刺络俞穴,见血后停止,气尽则死循环,痛病必然减轻。
秋天针刺皮肤循理,上下方法相同,神变后停止。
冬天针刺俞窍于分理,严重的直下,轻微的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针刺的部位,按照其所在。
春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食欲不振,气短。
春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惊恐,且哭泣。
春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腹胀,病不愈,且想说话。
夏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懈怠懒惰。
夏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心中不想说话,警惕如人将捕之。
夏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气短,时常想发怒。
秋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警惕,想有所作为,起来后忘记。
秋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更加嗜睡,且多梦。
秋天针刺冬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感到寒冷。
冬天针刺春天的部位,会使人躺下无法入睡。
冬天针刺夏天的部位,会使人气上,引发各种痹症。
冬天针刺秋天的部位,会使人时常感到口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诊要经终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名医,黄帝的臣子,常与黄帝讨论医学问题。
诊要:诊断的要领或关键。
正月、二月:农历的一月和二月,对应春季的开始。
天气始方:指春季天气开始变化,阳气初升。
地气始发:指春季地气开始萌发,万物复苏。
人气在肝:中医理论认为,春季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肝脏。
三月、四月:农历的三月和四月,对应春季的中后期。
天气正方:指春季天气逐渐稳定,阳气旺盛。
地气定发:指春季地气稳定,万物生长。
人气在脾:中医理论认为,春季中后期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脾脏。
五月、六月:农历的五月和六月,对应夏季。
天气盛:指夏季天气炎热,阳气达到顶峰。
地气高:指夏季地气旺盛,万物繁茂。
人气在头:中医理论认为,夏季人体的气机主要在头部。
七月、八月:农历的七月和八月,对应秋季的开始。
阴气始杀:指秋季阴气开始增长,万物开始凋零。
人气在肺: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肺脏。
九月、十月:农历的九月和十月,对应秋季的中后期。
阴气始冰:指秋季阴气逐渐增强,天气转凉。
地气始闭:指秋季地气开始收敛,万物进入休眠状态。
人气在心: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中后期人体的气机主要在心脏。
十一月、十二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对应冬季。
冰复:指冬季天气寒冷,冰封大地。
地气合:指冬季地气完全收敛,万物休眠。
人气在肾:中医理论认为,冬季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肾脏。
春刺散俞及与分理:春季针刺时,应选择散俞穴和分理部位。
血出而止:针刺时见血即止。
甚者传气:病情严重时,针刺可以传导气机。
间者环也:病情较轻时,针刺可以循环气机。
夏刺络俞:夏季针刺时,应选择络俞穴。
见血而止:针刺时见血即止。
尽气死循环:针刺可以耗尽气机,使其循环。
痛病必下:针刺可以缓解疼痛,使病气下行。
秋刺皮肤循理:秋季针刺时,应沿着皮肤的纹理进行。
上下同法:上下部位的针刺方法相同。
神变而止:针刺时,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来决定是否停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冬季针刺时,应选择俞窍穴和分理部位。
甚者直下:病情严重时,针刺应直下。
间者散下:病情较轻时,针刺应散下。
春刺夏分:春季针刺夏季的穴位。
令人不嗜食:会导致食欲不振。
少气:会导致气短。
春刺秋分:春季针刺秋季的穴位。
令人时惊:会导致时常惊恐。
且哭:会导致哭泣。
春刺冬分:春季针刺冬季的穴位。
令人胀:会导致腹胀。
病不愈:会导致病情难以痊愈。
且欲言语:会导致多言。
夏刺春分:夏季针刺春季的穴位。
令人懈惰:会导致懒散。
夏刺秋分:夏季针刺秋季的穴位。
令人心中欲无言:会导致心中不想说话。
惕惕如人将捕之:会导致心中恐惧,如同被人追捕。
夏刺冬分:夏季针刺冬季的穴位。
令人少气:会导致气短。
时欲怒:会导致时常发怒。
秋刺春分:秋季针刺春季的穴位。
令人惕然:会导致心中警觉。
欲有所为:会导致想要有所作为。
起而忘之:会导致起身后忘记要做的事。
秋刺夏分:秋季针刺夏季的穴位。
令人益嗜卧:会导致更加嗜睡。
且善梦:会导致多梦。
秋刺冬分:秋季针刺冬季的穴位。
令人洒洒时寒:会导致时常感到寒冷。
冬刺春分:冬季针刺春季的穴位。
令人卧不能眠:会导致躺下后无法入睡。
冬刺夏分:冬季针刺夏季的穴位。
令人气上:会导致气机上逆。
发为诸痹:会导致各种痹症。
冬刺秋分:冬季针刺秋季的穴位。
令人善渴:会导致时常口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诊要经终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四季与人体气机的关系以及针刺治疗的要点。文本通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人体的气机分布以及相应的针刺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首先,文本强调了四季变化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春季阳气初升,地气萌发,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肝脏;夏季阳气旺盛,地气高扬,人体的气机主要在头部;秋季阴气渐长,地气收敛,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肺脏;冬季阴气盛极,地气闭藏,人体的气机主要在肾脏。这种将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与人体气机相结合的理论,反映了中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不同季节的针刺方法。春季针刺应选择散俞穴和分理部位,见血即止;夏季针刺应选择络俞穴,见血即止,以耗尽气机并使其循环;秋季针刺应沿着皮肤的纹理进行,上下同法,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决定是否停止;冬季针刺应选择俞窍穴和分理部位,病情严重时直下,病情较轻时散下。这些针刺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对季节变化的重视,也展示了针刺治疗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此外,文本还指出了在不同季节针刺错误穴位可能导致的后果。例如,春季针刺夏季的穴位会导致食欲不振和气短;夏季针刺秋季的穴位会导致心中恐惧;秋季针刺冬季的穴位会导致时常感到寒冷;冬季针刺春季的穴位会导致躺下后无法入睡。这些内容进一步强调了针刺治疗必须遵循季节规律的重要性,否则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还详细阐述了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文本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自然规律和人体健康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