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原文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译文

黄帝问道:“络脉显现时,其颜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等不同颜色,这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回答说:“经脉有固定的颜色,而络脉的颜色则变化无常。”

黄帝问:“经脉的固定颜色是怎样的?”

歧伯回答:“心脏的经脉是红色,肺的经脉是白色,肝的经脉是青色,脾的经脉是黄色,肾的经脉是黑色,这些颜色都与它们所属的经脉颜色相对应。”

黄帝问:“络脉的阴阳属性,是否也与其所属的经脉相对应?”

歧伯回答:“阴络的颜色与其所属的经脉相对应,而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寒冷多时,络脉会凝结,凝结时呈现青黑色;炎热多时,络脉会湿润,湿润时呈现黄红色,这些都是正常的颜色,表示没有疾病。如果五种颜色同时出现,则表示体内有寒热之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黄帝的臣子,与黄帝共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络脉: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络脉部分,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之一。

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中医认为这五种颜色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经: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经脉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心赤:中医认为心脏与红色相对应,心脏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红色来推断。

肺白:中医认为肺脏与白色相对应,肺脏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白色来推断。

肝青:中医认为肝脏与青色相对应,肝脏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青色来推断。

脾黄:中医认为脾脏与黄色相对应,脾脏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黄色来推断。

肾黑:中医认为肾脏与黑色相对应,肾脏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观察黑色来推断。

阴络: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阴经部分,与阴气相对应。

阳络: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阳经部分,与阳气相对应。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医认为四时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

寒多则凝泣:中医理论认为,寒气过盛会导致气血凝滞,表现为青黑色。

热多则淖泽:中医理论认为,热气过盛会导致气血流动过快,表现为黄赤色。

寒热:中医术语,指寒气和热气的变化,寒热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黄帝与歧伯的对话探讨了经络系统中五色与五脏的关系,以及阴阳经络的变化规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文中提到的‘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心、肺、肝、脾、肾)与五色(赤、白、青、黄、黑)相对应,通过观察五色的变化可以推断五脏的健康状况。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的影响。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将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体,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对应,五色则是五行在人体中的外在表现。

其次,文中提到的‘阴络’与‘阳络’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构成的。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的失调则会导致疾病。文中提到,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的颜色相对应,而阳络的颜色则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规律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的生理现象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最后,文中提到的‘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寒热学说’的思想。寒热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寒气和热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寒气过盛会导致气血凝滞,表现为青黑色;热气过盛则会导致气血流动过快,表现为黄赤色。这种寒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现象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寒热学说’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络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