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刺论-原文
歧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刺论-译文
歧伯说:“邪气侵入人体时,首先会停留在皮肤和毛发上,如果邪气停留不散,就会进入细小的孙脉;如果继续停留不散,就会进入较大的络脉;如果仍然不散,就会进入主要的经脉,进而与五脏相连,散布到肠胃中。当阴阳都受到影响时,五脏就会受到伤害。这就是邪气从皮肤和毛发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过程。”
因此,治疗时应从经脉入手。
凡是进行针刺治疗时,首先要观察经脉的情况,仔细切脉并跟随其走向,判断其虚实并进行调理。如果经脉不调和,就通过针刺经脉来治疗。
如果经脉气血过盛,就采用泻法;如果气血虚弱,就采用补法;如果既不盛也不虚,就通过调理经脉来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刺论-注解
邪:在中医理论中,邪通常指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
皮毛: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最外层,包括皮肤和毛发,是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孙脉:中医术语,指较小的脉络,分布在体表较浅层,是气血运行的次要通道。
络脉:中医术语,指较大的脉络,分布在体表较深层,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之一。
经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五脏六腑相连,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宇宙间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刺:中医术语,指针灸疗法中的针刺操作,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虚实:中医术语,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过盛,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经刺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路径及其对五脏的影响。文中详细描述了外邪从皮毛逐渐深入至五脏的过程,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首先,文中提到外邪侵入人体的路径是从皮毛开始,逐步深入至孙脉、络脉、经脉,最终影响到五脏。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病理机制的理解。中医认为,外邪侵入人体后,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步深入,最终导致五脏受损,影响整体健康。
其次,文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外邪侵入后,阴阳失衡,五脏受损,这是中医理论中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衡,疾病便会随之而来。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阴阳,恢复平衡。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针灸疗法的应用。通过针刺经脉,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理论基础在于经络学说。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文中提到的“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外邪侵入人体的路径及其对五脏的影响,还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规律、阴阳平衡以及针灸疗法的深刻理解。这些理论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