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原文

帝曰:“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歧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不与,疑不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译文

黄帝问道:“皮肤的十二个部位,它们生病时都会有什么表现呢?”

歧伯回答说:“皮肤是经脉的分布区域,当邪气侵入皮肤时,皮肤的毛孔就会打开,邪气就会通过毛孔进入络脉,络脉充满后邪气就会流入经脉,经脉充满后邪气就会进入脏腑。因此,皮肤有分部的区域,如果邪气不离开,就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不与’在这里的意思是邪气不离开,怀疑疾病不会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注解

皮之十二部:指人体皮肤的十二个部位,每个部位与不同的经络相连,反映了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

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的纹理和毛孔,是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之一。

络脉: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细小分支,负责输送气血。

经脉: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通道,负责输送气血至全身。

腑脏:中医术语,指五脏六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不与:此处指不愈,即疾病未能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文中通过对话形式,阐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其对脏腑的影响,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外邪内侵’观念。

首先,文中提到的‘皮之十二部’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细致划分,每个部位与不同的经络相连,这种划分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过程:从皮肤(皮)到腠理,再到络脉、经脉,最终影响腑脏。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外邪内侵’的病理机制,强调了外邪对人体的危害。

此外,文中提到的‘不与,而生大病也’揭示了疾病未能及时治愈的严重后果,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皮部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