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标本论-原文
歧伯曰:“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刺王公布衣:歧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
气滑则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
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气之剽悍滑利也。
寒痹内热,刺布衣以火淬之,刺大人以药熨之。”
刺常人黑白肥瘦: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
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厚,皮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
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瘦人皮薄色白,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刺壮士:歧伯曰:“壮士真骨,坚肉缓节,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婴儿: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刺可也。”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歧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盖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标本论-译文
歧伯说:“如果先有疾病而后出现逆症,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逆症而后出现疾病,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寒症而后出现疾病,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疾病而后出现寒症,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热症而后出现疾病,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泄泻而后出现其他疾病,治疗其根本,必须先调理,然后再治疗其他疾病。
如果先有疾病而后出现中满,治疗其标症;如果先有疾病而后出现泄泻,治疗其根本;如果先有中满而后出现烦心,治疗其根本;有客气,有同气。
如果大小便不利,治疗其标症;如果大小便通畅,治疗其根本。
如果疾病发作时有余,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果疾病发作时不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要仔细审察病情的轻重,根据情况调理,轻者可以同时治疗,重者要单独治疗,如果先有大小便不利,而后出现其他疾病,治疗其根本。”
关于刺王公贵族和平民:歧伯说:“膏粱和藿菽的味道,怎么能一样呢?
气滑则出针快,气涩则出针慢,气悍则针小而刺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刺入深,深则要留针,浅则要快出针。
由此看来,刺平民要深刺并留针;刺贵族要轻微而缓慢。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气有剽悍和滑利的不同。
寒痹内热,刺平民用火淬法,刺贵族用药熨法。”
关于刺常人的黑白肥瘦:歧伯说:“年纪大,血气充盈,皮肤坚固,因邪气入侵,刺这样的人要深刺并留针。
这是肥胖的人,肩膀宽,腋下和脖子肉厚,皮肤黑色,嘴唇厚实,血液黑而浑浊,气涩而迟缓。
这样的人贪于取与,刺他们要深刺并留针,多增加针刺的次数。
瘦人皮肤薄而白,肉少,嘴唇薄,说话轻,血液清而气滑,容易脱气,容易损血,刺他们要浅刺并快出针。
刺肥胖的人,要在秋冬季节进行;刺瘦人,要在春夏季节进行。”
关于刺壮士:歧伯说:“壮士骨骼坚硬,肌肉坚实,关节灵活,这样的人如果体重则气涩血浊,刺他们要深刺并留针,多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劲力足则气滑血清,刺他们要浅刺并快出针。”
关于刺婴儿:歧伯说:“婴儿的肉脆,血少气弱,刺他们要用毫针浅刺并快出针,一天可以刺两次。”
关于人身左右上下的虚实不同刺法:歧伯说:“天不足于西北,所以西北方是阴,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耳和左眼明亮。
地不满于东南,所以东南方是阳,人的左手和左脚不如右手和右脚强壮。
东方是阳,阳的精气聚集在上部,聚集在上部则上部明亮而下部虚弱,所以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是阴,阴的精气聚集在下部,聚集在下部则下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
所以如果同时感受邪气,上部则右侧严重,下部则左侧严重,这是天地阴阳不能完全平衡的结果,所以邪气会停留。
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所以能成为万物的父母。
清阳上升于天,浊阴下降于地,所以天地的动静,神明的纲纪,能够使万物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只有贤人能够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喉,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是河流,肠胃是海洋,九窍是水注的气。
以天地为阴阳,阳的汗,以天地之雨命名;阳的气,以天地之疾风命名。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所以治疗不遵循天的规律,不遵循地的道理,灾害就会到来。
所以邪风的到来,快如风雨,所以善于治疗的人,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的人,半死半生。
所以天的邪气,感染则伤害五脏;水谷的寒热,感染则伤害六腑;地的湿气,感染则伤害皮肤筋脉。
所以善于用针的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察过与不及的道理,见微知著,用之无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标本论-注解
歧伯:古代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擅长医术,与黄帝讨论医学问题,其言论被收录于《黄帝内经》中。
治其本:指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仅仅缓解症状。
治其标:指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以缓解病人的痛苦。
客气:指外来的邪气,如风寒暑湿等。
同气:指人体内部的气机,与客气相对。
膏粱藿菽:膏粱指精美的食物,藿菽指粗粮,此处比喻不同体质的人对针刺的反应不同。
火淬:用火烤热针具后再进行针刺,适用于寒痹内热的病人。
药熨:用药材热敷,适用于体质较弱的病人。
毫针:古代针灸用的一种细针,适用于婴儿等体质较弱的人群。
天不足西北:古代天文地理观念,认为西北方阳气不足,阴气较重。
地不满东南:古代天文地理观念,认为东南方阳气充足,阴气较少。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眼、耳、鼻、口、前后二阴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标本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主要讨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歧伯作为黄帝的医学顾问,提出了根据病因、病位、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的思想。他强调治疗疾病时要分清标本,即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表面症状,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文中还提到了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针刺的方法。例如,对于体质强壮的人,针刺要深而留针;对于体质虚弱的人,针刺要浅而快。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天地阴阳的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天地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西北方阴气较重,故人体的右耳目不如左明;东南方阳气充足,故人体的左手足不如右强。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文中还强调了针灸治疗的重要性,认为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来治疗疾病的思想,体现了中医的预防医学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还体现了中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