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原文
歧伯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
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弗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译文
歧伯说:“足阳明经是五脏六腑的海洋。
它的脉象大,血液多,气盛,身体壮热,针刺这个经络时,如果不刺得深,邪气就不会散去;如果不留针,邪气就不会泻出。
足阳明经,针刺深度为六分,留针时间为十次呼吸。
足太阳经,针刺深度为五分,留针时间为七次呼吸。
足少阳经,针刺深度为四分,留针时间为五次呼吸。
足太阴经,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为四次呼吸。
足少阴经,针刺深度为二分,留针时间为三次呼吸。
足厥阴经,针刺深度为一分,留针时间为两次呼吸。
手部的阴阳经络,由于它们接受气血的路径较近,气血来得快,所以针刺深度都不应超过二分,留针时间都不应超过一次呼吸。
如果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导致气血脱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注解
足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鼻旁,止于足大趾。足阳明胃经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海,具有调节气血、营养全身的作用。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的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相互协调维持生命活动。
刺深:针灸术语,指针刺入皮肤的深度。不同经脉和穴位有不同的刺深要求,过深或过浅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留呼:针灸术语,指针刺入穴位后停留的时间,以呼吸次数计算。留呼时间的长短与经脉的气血运行速度有关。
脱气:针灸术语,指针刺过深或留针时间过长导致的气血耗散,可能引起身体虚弱或其他不良反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手足阴阳经脉刺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足阳明胃经的针刺原则。足阳明胃经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海,其脉大、血多、气盛,因此在针刺时需要特别注意深度和留针时间。文中详细描述了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等经脉的刺深和留呼时间,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精细和科学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可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中对不同经脉的刺深和留呼时间的规定,体现了中医对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的重视,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和精准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针灸技术的严谨态度和丰富经验。通过对不同经脉的刺深和留呼时间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文中提到的’脱气’概念,也反映了中医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关注,体现了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和谨慎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针刺原则的详细描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推动了针灸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为现代中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