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原文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歧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侠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译文

巨刺是刺经脉,缪刺是刺络脉,这是它们的区别。

歧伯说:“如果疼痛在左边而右边的脉有病,就用巨刺法。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盛则右边病,右边盛则左边病,也有转移的情况,左边痛未止,而右边的脉先病,这种情况,必须用巨刺法,必须刺中经脉,不是络脉。”

手足阴阳流注论歧伯说:“人的两手两足,各有三条阴脉、三条阳脉,合起来就是十二经脉。手的三条阴脉,从胸部走到手,手的三条阳脉,从手走到头;足的三条阳脉,从头下走到足,足的三条阴脉,从足上走入腹部。络脉传递流动,周而复始,所以经脉是运行血气,通达阴阳,以滋养身体的。它从中焦开始,注入手太阴、阳明,阳明注入足阳明、太阴,太阴注入手少阴、太阳,太阳注入足太阳、少阴,少阴注入手心主、少阳,少阳注入足少阳、厥阴,厥阴再回到手太阴。它的气通常以平旦为起点,以漏水下百刻为计时,昼夜流动,与天同步,周而复始。”

络脉是经脉的旁支,从经脉分出,以联络十二经脉。经脉通过络脉与其他经脉相交,其他经脉的相交也是如此,传递流动,没有停息。十二经脉有络脉,就像江汉有沱潜一样;络脉传递流动到其他经脉,就像沱潜旁导到其他水流一样。所以手太阴的支脉,从腕后出次指端,与手阳明相交;手阳明的支脉,从缺盆上侠口鼻,与足阳明相交;足阳明的支脉,从跗上出大指端,与足太阴相交;足太阴的支脉,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相交;手少阴则直接从本经少冲穴,与手太阳相交,不通过支脉,因为君是出令的。手太阳的支脉,从颊上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相交;足太阳的支脉,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与足少阴相交。足少阴的支脉,从肺出注胸中,与手厥阴相交;手厥阴的支脉,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与手少阳相交;手少阳的支脉,从耳后出至目锐眦,与足少阳相交;足少阳的支脉,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相交;足厥阴的支脉,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与手太阴相交。从寅时开始,一昼夜,人的荣卫,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动,与天同步,周而复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注解

巨刺:一种针灸疗法,用于治疗经脉疾病,特点是针刺较深,直达经脉。

缪刺:另一种针灸疗法,用于治疗络脉疾病,特点是针刺较浅,仅触及络脉。

经脉: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十二条,与五脏六腑相连。

络脉:经脉的分支,负责连接和传递气血于各经脉之间。

三阴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属于阴经。

三阳脉: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属于阳经。

中焦:中医理论中,指脾胃所在的部位,是气血生成的源头。

漏水下百刻:古代计时方法,指水漏计时器中的水流动一百刻,相当于现代的两小时。

荣卫: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荣指气血的滋养作用,卫指气血的防御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评注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人体经脉和络脉的运行规律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巨刺和缪刺的区别,巨刺用于治疗经脉疾病,缪刺用于治疗络脉疾病,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病情的具体表现。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手足三阴三阳脉的走向和流注规律,强调了经脉在人体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经脉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还负责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文章通过比喻,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比作江河与支流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络脉在连接和传递气血中的作用。

文章还提到了经脉和络脉的流注顺序,从中焦开始,依次流注于手太阴、阳明等经脉,最终回到手太阴,形成一个循环。这种循环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呼应,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最后,文章强调了经脉和络脉的运行与时间的关系,指出人体的气血运行与天体的运行同步,昼夜不息,终而复始。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医对时间节律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经脉理论的核心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是中医经典文献中的典范之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巨刺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