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奇病论-原文
黄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歧伯曰:“名曰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名曰息积,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人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名曰伏梁,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名曰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名曰厥逆,谓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谓人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治之以胆募俞。有癃者,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五有余,二不足,名曰厥,死不治。人初生病癫疾者,名曰胎痫,谓在母腹中感惊,令子发为癫也。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曰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有病怒狂者,名曰阳厥,谓阳气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治之当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瘅,谓热也。募即日月穴,俞即胆俞穴。铁洛、铁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奇病论-译文
黄帝问:“有人怀孕九个月时突然失声,这是什么原因?”
歧伯回答:“这叫做胞之络脉断绝,无法治疗,等到十个月后自然会恢复。如果出现胁下胀满、气逆的症状,持续两三年不愈,这叫做息积,不能用灸刺治疗,应该通过导引和服药来治疗。如果人的大腿、臀部、小腿都肿胀,并且肚脐周围疼痛,这叫做伏梁,不能随意移动,否则会引发小便困难的病症。如果人的尺脉跳动非常快,筋脉紧张明显,这叫做疹筋,这样的人腹部一定会紧张,如果出现白色或黑色的斑点,病情就会加重。如果有人长期头痛,几年不愈,这叫做厥逆,是因为受到严重的寒气侵袭,寒气深入骨髓,骨髓与脑相连,脑部受寒,所以导致头痛,牙齿也会痛。如果有人口中感觉甜,这叫做脾瘅,是因为人经常吃甜食和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会导致内热,甜食会导致中满,所以气上溢,转化为消渴,治疗时应该用兰草,以清除体内的陈气。如果有人口中感觉苦,这叫做胆瘅,治疗时应该用胆募俞穴。如果有人小便频繁,一天几十次,这是气虚的表现。如果身体发热如炭,颈部和胸部像被格挡一样,人迎脉跳动剧烈,呼吸急促,气逆,这是气盛的表现。如果太阴脉细微如发,这是气虚的表现。如果有五种气盛的表现和两种气虚的表现,这叫做厥,无法治愈。如果有人刚出生就患有癫疾,这叫做胎痫,是因为在母腹中受到惊吓,导致孩子出生后发癫。如果有人身体浮肿像有水一样,脉搏大而紧,身体不痛,形体不瘦,不能吃东西,吃得很少,这叫做肾风,肾风患者不能吃东西,容易受惊,受惊后心气衰竭就会死亡。如果有人容易发怒狂躁,这叫做阳厥,是因为阳气突然受阻而难以疏通,所以容易发怒,治疗时应该减少食物,服用生铁洛水,生铁洛水可以下气疾。”
动指的是用毒药来调和,然后刺激它。瘅指的是热。募指的是日月穴,俞指的是胆俞穴。铁洛指的是铁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奇病论-注解
重身:指怀孕,古代称怀孕为‘重身’,因其身体负担加重。
喑:指失声或声音嘶哑,此处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出现的失声现象。
胞之络脉绝:指胎儿的脉络断绝,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息积:指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胸胁部肿块,常见于慢性疾病。
伏梁:指腹部肿块,环绕脐部,可能与水肿或肿瘤相关。
疹筋:指因筋脉紧张而出现的病症,常伴有腹部紧张和皮肤颜色变化。
厥逆:指因寒邪内侵导致的头痛和牙痛,常见于寒冷环境下的疾病。
脾瘅:指因饮食过甜过肥导致的内热和中满,可能发展为消渴症。
胆瘅:指因胆热导致的病症,治疗常用胆募俞穴。
癃:指小便频繁且量少,常见于肾虚或膀胱功能失调。
胎痫:指因母体在怀孕期间受惊导致胎儿出生后易发癫痫。
肾风:指因肾虚导致的水肿和食欲不振,可能伴有心悸和惊悸。
阳厥:指因阳气暴折导致的狂怒症状,治疗常用生铁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奇病论-评注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多种病症及其治疗方法。文本通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形式,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如‘胞之络脉绝’、‘息积’等概念,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机制的探索。同时,文中提到的‘脾瘅’、‘胆瘅’等病症,也体现了中医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重视。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采用了对话体,使得医学知识的传授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通过黄帝与歧伯的问答,不仅传递了医学知识,也展示了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医德。
历史价值上,本文是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些病症的描述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医学的先进性和独特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古代医学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以及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