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原文

黄帝问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三刻,气在阳明;水下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五刻,气在太阳;水下六刻,气在少阳;水下七刻,气在阳明;水下八刻,气在阴分;水下九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煑煑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译文

黄帝问道:“卫气在人体内上下流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如何根据气的流动来针刺呢?”

伯高回答说:“一年分为四季,每天有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其规律,通常以清晨为一天的开始,以夜晚结束为一天的结束。因此,一天一夜分为一百刻,二十五刻是半天的长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不变。太阳落山后停止,根据每天的长短,各自作为针刺的依据,严格把握时间,疾病可以得到预期治疗。如果错过时间或反其道而行之,各种疾病都无法治愈。所以说:‘针刺实证时,要在气来的时候刺;针刺虚证时,要在气去的时候刺。’这是指根据气的存亡时机,来观察虚实并进行针刺。因此,严格把握气的位置进行针刺,这就是所谓的逢时。如果病在三阳经,必须等到气在阳经时进行针刺;如果病在三阴经,必须等到气在阴分时进行针刺。

水下一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二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三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四刻时,气在阴分;水下五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六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七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八刻时,气在阴分;水下九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一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十二刻时,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四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五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十六刻时,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十八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十九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二十刻时,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时,气在太阳经;水下二十二刻时,气在少阳经;水下二十三刻时,气在阳明经;水下二十四刻时,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时,气在太阳经,这是半天的长度。

从房宿到毕宿共十四舍,水下五十刻,太阳运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又七分刻之四。主要原则是:‘通常以太阳运行到宿位上来判断。’气在太阳经,因此太阳运行一舍,气运行三阳经,运行到阴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不变,天地运行规律相同,纷繁复杂终而复始,一天一夜,水下百刻就结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注解

卫气: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气,主要负责防御外邪,保护身体。

平旦:指清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

夜尽:指夜晚结束,黎明时分。

水下百刻:古代计时方法,将一天分为100刻,每刻相当于14.4分钟。

三阳:中医理论中的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代表阳气的运行。

三阴:中医理论中的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代表阴气的运行。

房至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用于表示时间和方位。

日行半度:指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半度,相当于古代计时中的一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黄帝与伯高关于卫气运行及针刺疗法的对话。文本详细描述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卫气的运行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时机。这一理论体现了古代中医对时间与人体生理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时间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和时间的流逝,古人总结出了一套与自然同步的医疗方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采用了问答形式,通过黄帝的提问和伯高的回答,逐步展开论述。这种形式不仅使内容更加生动,也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此外,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如“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是研究古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卫气运行的精确观察和总结,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卫气运行规律的描述,古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种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卫气行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