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原文
歧伯曰:“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
三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四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少深者。
五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博大者。
六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七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
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置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
十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者,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
十二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刺宜傍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译文
歧伯说:“针刺的方法共有十二种,对应人体的十二经脉。
第一种叫做偶刺,是用手直接对准心脏或背部,对准疼痛的部位,前面刺一针,后面刺一针,用来治疗心痹。
第二种叫做报刺,是用于疼痛位置不固定的情况。如果疼痛上下移动,针刺入后不拔出,用左手按压疼痛的部位,然后拔出针再刺。
第三种叫做恢刺,是直接刺入旁边,前后移动,缓解筋脉的紧张,用来治疗筋痹。
第四种叫做齐刺,是直接刺入一针,旁边刺入两针,用来治疗寒气较深的情况。
第五种叫做扬刺,是正中刺入一针,旁边刺入四针并轻轻浮起,用来治疗寒气广泛的情况。
第六种叫做直针刺,是提起皮肤后再刺入,用来治疗寒气较浅的情况。
第七种叫做输刺,是直接刺入后直接拔出,少次刺入但刺得深,用来治疗气盛且热的情况。
第八种叫做短刺,是用于治疗骨痹,稍微摇动针并刺得深,将针留在骨头附近,上下摩擦骨头。
第九种叫做浮刺,是刺入旁边并轻轻浮起,用来治疗肌肉紧张且寒冷的情况。
第十种叫做阴刺,是左右两侧同时刺入,用来治疗寒厥、中寒厥,特别是足踝后侧的少阴经。
第十一种叫做傍针刺,是适合在旁边各刺一针,用来治疗长期存在的痹症。
第十二种叫做赞刺,是直接刺入后直接拔出,多次刺入但刺得浅,目的是放血,用来治疗痈肿。”
针刺时适合在旁边刺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注解
偶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心痹,具体操作是在疼痛部位的前后各刺一针。
报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疼痛位置不固定的病症,操作时在疼痛部位上下行针,不拔出针,用左手按压疼痛部位后再出针并再次刺入。
恢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筋痹,操作时直刺并前后摆动针,以缓解筋急。
齐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寒气较深的病症,操作时直刺一针,旁边再刺两针。
扬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寒气较广的病症,操作时正刺一针,旁边刺四针并浮于表面。
直针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寒气较浅的病症,操作时先引皮再刺入。
输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操作时直入直出,针发稀少且深刺。
短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骨痹,操作时稍摇针并深刺,将针置于骨上,上下摩擦骨。
浮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肌急而寒的病症,操作时旁边刺入并浮于表面。
阴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寒厥、中寒厥,操作时左右交替刺入,刺入足踝后的少阴经。
傍针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久居不愈的痹症,操作时在旁边各刺一针。
赞刺:一种针灸方法,用于治疗痈肿,操作时直入直出,多次浅刺以出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十二刺应十二经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十二种针灸方法及其适应症。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医者对针灸技术的精湛掌握,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病因的深刻理解。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每一种刺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如偶刺用于心痹,报刺用于疼痛无常处等,这反映了古代医者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每一种刺法的描述都极为精确,既有操作步骤,又有治疗目的,显示了古代医者对针灸技术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精确的描述不仅便于后人学习和传承,也体现了古代医者对医学知识的严谨态度。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医者的针灸技术,还反映了古代医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思路,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