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齐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歧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之谓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齐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的深浅如何区分?”
歧伯回答说:“针刺到骨头但不伤及筋,是指针尖到达筋的位置就停止,不深入至骨;
针刺到筋但不伤及肉,是指针尖到达肉的位置就停止,不深入至筋;
针刺到肉但不伤及脉,是指针尖到达脉的位置就停止,不深入至肉;
针刺到脉但不伤及皮,是指针尖到达皮的位置就停止,不深入至脉。
所谓针刺到皮但不伤及肉,是指病在皮中,针尖只刺入皮中,不伤及肉;
针刺到肉但不伤及筋,是指针尖穿过肉到达筋;
针刺到筋但不伤及骨,是指针尖穿过筋到达骨。
这就是所谓的‘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齐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黄帝的臣子,与黄帝共同创立了中医理论。
刺: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手法,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
筋: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连接肌肉与骨骼的组织,负责传递力量和运动。
骨: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骨骼系统,支撑身体并保护内脏。
肉: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肌肉组织,负责运动和力量。
脉: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血管系统,负责输送血液和营养物质。
皮: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内部组织。
反: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针灸治疗时,针的深度和力度应根据病情和部位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齐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这段对话主要讨论了针灸治疗中的刺法,特别是刺的深浅问题。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时,必须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调整针灸的深浅和力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黄帝提出问题,歧伯则详细解答,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种对话形式不仅便于理解和记忆,也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高度发达和独特魅力,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