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禁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歧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足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一作欠。一作三日。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一作脉乱。
五夺不可泻:
歧伯曰:“形容已脱,是一夺也。大脱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禁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一下关于禁刺的规律。”
岐伯回答说:“五脏都有其要害部位,不可不仔细观察。肝气生于左侧,肺气藏于右侧,心气布于体表,肾气治于体内,脾脏是运化水谷的使者,胃是水谷汇聚的市场。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里面有心包络,这就是肾神,顺应它就有福,违背它就有灾祸。
刺中心脏,一天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嗳气;刺中肝脏,五天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多语;刺中肾脏,六天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打喷嚏;刺中肺脏,三天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咳嗽;刺中脾脏,十天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吞咽困难;刺中胆,一天半就会死亡,其变动症状为呕吐。刺足背,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不幸导致眼睛失明;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入脑内,会立即死亡;刺舌下,误伤了脉管太过,若出血不止,会导致失音;刺足下布散的络脉,误伤了脉管,若血不出,会导致局部肿胀;刺委中穴,误伤了大血管,会使人晕倒,面色苍白;刺气街穴,误伤了脉管,若血不出,会导致鼠蹊部肿胀;刺脊骨间隙,误伤了脊髓,会导致背曲;刺乳中穴,误伤了乳房,会导致乳房肿胀,内部腐蚀溃烂;刺缺盆中央太深,误伤了肺脏,会导致气泄,使人喘咳气逆;刺手鱼际穴太深,误伤了脉管,会导致局部肿胀。
另一种说法是欠伸。另一种说法是三天。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了脉管,会导致耳内化脓,使人耳聋;刺膝盖骨,若流出液体,会使人跛行;刺手太阴经脉,若出血过多,会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若误伤了脉管,会导致舌体失养,难以言语;刺胸膺太深,误伤了肺脏,会导致气喘、咳嗽、仰面呼吸;刺肘弯处太深,气便会结聚于局部,导致手臂不能屈伸;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刺小腹部太深,误伤了膀胱,会使小便流出,导致小腹部胀满;刺小腿肚太深,会导致局部肿胀;刺眼眶上深陷处,误伤了脉管,会导致流泪不止,甚至失明;刺关节部位,若流出液体,会导致关节不能屈伸。
不要针刺大醉的病人,否则会使人气血紊乱;不要针刺大怒的病人,否则会使人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于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吃饱的人;不要针刺过于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受到极大惊吓的人。刚刚进行房事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进行房事。已经醉酒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醉酒。刚刚发怒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发怒。刚刚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疲劳。刚刚吃饱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吃饱。已经饥饿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饥饿。已经口渴的人,不要针刺;已经针刺的人,不要口渴。乘车来的人,要让他躺下休息,大约一顿饭的时间,才可以针刺;步行来的人,要让他坐着休息,大约走十里路的时间,才可以针刺。受到极大惊吓或极度恐惧的人,一定要等他气血安定下来,才可以针刺。
另一种说法是脉乱。
五种元气大虚的情况,不可用泻法:
岐伯说:“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这是一夺;大出血之后,这是二夺;大汗之后,这是三夺;大泄之后,这是四夺;新产大出血之后,这是五夺。这些情况都不可用泻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禁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黄帝的臣子,常与黄帝讨论医学问题,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脏有要害:指五脏(肝、心、脾、肺、肾)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和功能,不可忽视。
肝生于左:中医理论认为肝气主升,位于人体左侧。
肺藏于右:中医理论认为肺气主降,位于人体右侧。
心部于表:心位于胸腔,靠近体表。
肾治于里:肾位于腰部,深藏于体内。
脾谓之使:脾主运化,负责输送水谷精微至全身。
胃为之市:胃主受纳,如同市场一样接收食物。
膈肓:指横膈膜和肓膜,膈肓之上有心肺。
七节之旁:指脊柱的第七节旁边,中医认为此处与肾相关。
肾神: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与神志有关。
刺中:针灸术语,指针刺中某个部位。
五夺:指五种严重的气血耗损情况,不可进行泻法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禁论-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黄帝与歧伯关于医学理论的对话。文本内容涉及中医的脏腑理论、针灸禁忌以及治疗原则,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文本详细描述了五脏(肝、心、脾、肺、肾)在人体中的位置和功能,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五脏不仅是生理功能的中心,还与人的情志、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例如,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藏精。这种脏腑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文本列举了针刺不同部位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刺中心、肝、肾、肺、脾等脏器会导致死亡或其他严重症状。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强调了针灸操作中的严谨性和风险性。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些禁忌,旨在提醒医者在治疗时要谨慎行事,避免误伤患者。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五夺不可泻’的治疗原则,即在大汗、大泄、大出血等气血严重耗损的情况下,不可使用泻法治疗。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强调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避免进一步损伤正气。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和阴阳,平衡气血。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形式,将复杂的医学理论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等,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段文本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