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原文
黄帝问曰:“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冬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
即委中穴。即阳陵泉。即三里穴。即复溜穴,针三分,灸五壮。蠡沟针二分,灸三壮。一云无善字。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佴佴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小锤,小针。承山针七分,灸五壮。委阳针七分,殷门针五分,灸各三壮。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佴佴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一云承筋禁针。一作七寸。复溜、筑宾俱针三分,灸五壮。交信穴。地机穴。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佴佴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腗,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
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⑩。
佴佴一作沉沉。阴市、三里。地机。涌泉、大钟。涌泉。太冲。束骨、京骨、昆仑、申脉、仆参。复溜、飞扬。腰髁下第四髎,即下髎,针二寸,灸可三壮。⑩痛在左针右,痛在右针左,所以然者,以其脉左右交于尻骨之中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译文
黄帝问道:“腰痛是从哪条经脉开始的?如何针刺治疗?”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引起的腰痛,会牵引到颈部、脊柱、尾骨和背部,感觉沉重,针刺足太阳经的郄中穴出血,春天不要见血。
少阳经引起的腰痛,感觉像针刺皮肤,逐渐加重,不能俯仰,不能转头,针刺少阳经的成骨端出血,成骨在膝盖外侧的骨头突起处,夏天不要见血。
阳明经引起的腰痛,不能转头,转头时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针刺阳明经的胻前三个穴位,上下调和出血,秋天不要见血。
足少阴经引起的腰痛,疼痛牵引到脊柱内侧,针刺足少阴经的内踝上两个穴位,冬天不要见血,出血太多,无法恢复。
厥阴经引起的腰痛,腰部像拉紧的弓弦,针刺厥阴经的腨踵鱼腹外侧,沿着经脉的结节针刺,病人会说话含糊不清,针刺三个穴位。
即委中穴。即阳陵泉。即三里穴。即复溜穴,针刺三分,灸五壮。蠡沟针刺二分,灸三壮。一说没有‘善’字。
解脉引起的腰痛,疼痛牵引到肩膀,眼睛昏花,有时会遗尿,针刺解脉,在膝盖筋肉分间的郄外侧横脉出血,血变色后停止。
解脉引起的腰痛,像被带子牵引,常常像腰折断一样,容易恐惧,针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大小的地方,针刺出血,直到看到红色血为止。
同阴经引起的腰痛,疼痛像小锤在腰部,肿胀,针刺同阴经,在外踝上绝骨端,针刺三个穴位。
阳维经引起的腰痛,疼痛处肿胀,针刺阳维经,经脉与太阳经在腨下相合,离地一尺左右。
衡络经引起的腰痛,不能俯仰,仰头时怕摔倒,因举重物伤腰,衡络断裂,恶血积聚,针刺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处,针刺两个穴位出血。
小锤,小针。承山针刺七分,灸五壮。委阳针刺七分,殷门针刺五分,各灸三壮。
会阴经引起的腰痛,疼痛处出汗,汗干后想喝水,喝水后想走动,针刺直阳经上三个穴位,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处,看其盛者出血。
飞扬经引起的腰痛,疼痛处肿胀,严重时会悲伤和恐惧,针刺飞扬经,在内踝上五寸,少阴经之前,与阴维经相会处。
昌阳经引起的腰痛,疼痛牵引到胸部,眼睛昏花,严重时身体反折,舌头卷曲不能说话,针刺内筋两个穴位,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经后,上踝二寸处。
散脉引起的腰痛,疼痛且发热,发热严重时会烦躁,腰下像有横木在其中,严重时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盖前骨肉分间,络外侧束脉处,针刺三个穴位。
肉里经引起的腰痛,不能咳嗽,咳嗽时筋会收缩紧张,针刺肉里经两个穴位,在太阳经外侧,少阳经绝骨之后。
一说承筋穴禁针。一说七寸。复溜、筑宾都针刺三分,灸五壮。交信穴。地机穴。
腰痛沿着脊柱痛到头,几乎要摔倒,眼睛昏花,针刺足太阳经的郄中穴出血。
腰痛上部寒冷,针刺足太阳经、阳明经;上部发热,针刺足厥阴经;不能俯仰,针刺足少阳经;中热且喘,针刺足少阴经,针刺郄中穴出血。
腰痛上部寒冷不能转头,针刺足阳明经;上部发热,针刺足太阴经;中热且喘,针刺足少阴经;大便困难,针刺足少阴经;少腹胀满,针刺足厥阴经;像折断一样不能俯仰,不能举物,针刺足太阳经;牵引脊柱内侧,针刺足少阴经;腰痛牵引少腹到腗部,不能仰卧,针刺腰尻交处,两髁胂上。
根据月亮的盈亏决定针刺的次数,针刺后立即见效,左边痛针刺右边,右边痛针刺左边。
佴佴一说沉沉。阴市、三里。地机。涌泉、大钟。涌泉。太冲。束骨、京骨、昆仑、申脉、仆参。复溜、飞扬。腰髁下第四髎,即下髎,针刺二寸,灸三壮。⑩痛在左边针刺右边,痛在右边针刺左边,因为经脉左右交于尻骨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注解
足太阳脉: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头顶,再下行至足小趾。
少阳: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目外眦,上行至头顶,再下行至足第四趾。
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鼻翼旁,下行至足第二趾。
足少阴:足少阴肾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足小趾下,上行至胸中。
厥阴: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足大趾,上行至胸中。
解脉: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同阴之脉:同阴之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阳维之脉:阳维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衡络之脉:衡络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会阴之脉:会阴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飞扬之脉:飞扬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昌阳之脉:昌阳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散脉: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肉里之脉:肉里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脉,与腰痛相关,具体位置和功能在古籍中有详细描述。
委中穴: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膝盖后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阳陵泉: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膝盖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三里穴: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前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复溜穴:复溜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内踝上方,常用于治疗腰痛。
蠡沟:蠡沟是足厥阴肝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承山:承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后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委阳:委阳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膝盖后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殷门:殷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大腿后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承筋:承筋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后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筑宾:筑宾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内踝上方,常用于治疗腰痛。
交信穴:交信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内踝上方,常用于治疗腰痛。
地机穴: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底,常用于治疗腰痛。
大钟: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底,常用于治疗腰痛。
太冲: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背,常用于治疗腰痛。
束骨: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京骨: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昆仑: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申脉: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仆参:仆参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阴市:阴市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治疗腰痛。
下髎:下髎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腰骶部,常用于治疗腰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腰痛论-评注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对话,展示了古代中医对腰痛病因的深刻理解和治疗方法。黄帝与歧伯的问答,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细致观察,还反映了他们对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
文中提到的足太阳脉、少阳、阳明、足少阴、厥阴等经脉,都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脉与腰痛的关系,表明了古代医家对经络与疾病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不同经脉的针刺治疗,可以达到缓解腰痛的效果。
歧伯在回答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经脉引起的腰痛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例如,足太阳脉引起的腰痛表现为‘引项脊尻背如重状’,治疗方法是‘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这种针对不同病因的个性化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文中还提到了多个重要穴位,如委中穴、阳陵泉、三里穴、复溜穴等。这些穴位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穴位的针刺或灸疗,可以有效缓解腰痛症状。这种对穴位的精准定位和运用,展示了古代医家对针灸疗法的熟练掌握。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以月生死为痏数’的治疗原则,即根据月亮的盈亏来决定针刺的次数。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运用。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腰痛病因的深刻理解和治疗方法,还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天人相应的核心理念。通过对不同经脉和穴位的精准运用,古代医家能够有效缓解腰痛症状,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