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

歧伯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争谓邪正相搏。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厥阴肝脉,少阳胆脉。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期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反谓反取其气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肾,肾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脉状也。如太阳病,而刺泻阳明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脑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亦井荥也。荣,也。待时者,谓肝病待甲乙之类也。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是土气已败,木复狂行,故三日死。病一作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热病是怎样的?”

歧伯回答说:“肝热病的症状是,小便先变黄,腹痛,喜欢躺卧,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就会出现狂言和惊悸,胁部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安,无法安稳躺卧,庚辛日病情加重,甲乙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庚辛日会死亡。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厥阴和少阳经。如果气逆,会出现头痛眩晕,脉象上冲头部。

心热病的症状是,先感到不快乐,几天后才会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突然心痛,烦闷且容易呕吐,头痛面红无汗,壬癸日病情加重,丙丁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壬癸日会死亡。治疗方法是针刺手少阴和太阳经。

脾热病的症状是,先感到头部沉重,脸颊疼痛,心烦,面色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腰痛,无法弯腰或仰头,腹部胀满且腹泻,两颊疼痛,甲乙日病情加重,戊己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甲乙日会死亡。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太阴和阳明经。

肺热病的症状是,先感到寒冷,毛发竖起,怕风寒,舌头发黄,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喘咳,疼痛从胸部蔓延到背部,无法深呼吸,头痛难忍,出汗后感到寒冷,丙丁日病情加重,庚辛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丙丁日会死亡。治疗方法是针刺手太阴和阳明经,出血如大豆大小,病情会立即好转。

肾热病的症状是,先感到腰部和腿部酸痛,口渴且频繁饮水,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颈部疼痛且僵硬,腿部寒冷且酸痛,脚底发热,不想说话,如果气逆则颈部疼痛眩晕,戊己日病情加重,壬癸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戊己日会死亡。治疗方法是针刺足少阴和太阳经。

所有出汗的情况,都是在相应的日子出汗。

所谓‘争’,是指邪气与正气相搏。肝属木,庚辛属金,金克木,所以会死亡。厥阴是肝脉,少阳是胆脉。少阴是心脉,太阳是小肠脉。

肝热病的患者,左颊先发红;心热病的患者,面部先发红;脾热病的患者,鼻子先发红;肺热病的患者,右颊先发红;肾热病的患者,下巴先发红。即使疾病尚未发作,看到发红的部位就针刺,这叫做‘治未病’。热病从某个部位开始发作的,到了相应的日子就会痊愈,如果针刺的方法相反,三周后才会痊愈,如果严重逆反则会死亡。所有应该出汗的情况,到了相应的日子会大量出汗。

所谓‘期’,是指大量出汗的日子,比如肝病的甲乙日。所谓‘反’,是指反取气,比如肝病针刺脾经,脾病针刺肾经,肾病针刺心经,心病针刺肺经,肺病针刺肝经。所谓‘三周’,是指三周于三阴、三阳的脉象。比如太阳病,却针刺泻阳明经。

所有治疗热病的方法,都是先让患者喝冷水,然后针刺,必须让患者穿薄衣,住在寒冷的地方,身体感到寒冷后停止治疗。

热病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的,针刺足少阳经,补足太阴经,病情严重的,进行五十九刺。

热病从手臂疼痛开始的,针刺手阳明和太阴经,出汗后停止。

热病从头部开始的,针刺项部太阳经,出汗后停止。

热病从足胫开始的,针刺足阳明经,出汗后停止。

热病先出现身体沉重、骨痛、耳聋、嗜睡的,针刺足少阴经,病情严重的,进行五十九刺。

热病先出现眩晕、发热、胸胁胀满的,针刺足少阴和少阳经。

太阳经脉的颜色显现在颧骨上,是热病的表现。如果颜色未交,说明现在可以出汗,等待时机就会痊愈,如果与厥阴脉争见,则死期不超过三天。

如果热病内连肾脏,少阳经脉的颜色显现在颊前,是热病的表现。如果颜色未交,说明现在可以出汗,等待时机就会痊愈,如果与少阴脉争见,则死期不超过三天。

热病的气穴,第三椎下间主治脑中的热,第四椎下间主治膈中的热,第五椎下间主治肝热,第六椎下间主治脾热,第七椎下间主治肾热,荣气在骶部,项上三椎凹陷处是中心。

颊下逆颧是大瘕,下牙车是腹满,颧后是胁痛,颊上是膈上。

这也是井荥的表现。所谓‘荣’,是指荣气。所谓‘待时’,是指肝病等待甲乙日之类。外表出现太阳的红色,内应厥阴的弦脉,说明土气已经败亡,木气再次狂行,所以三天内会死亡。病也可以理解为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注解

五脏热病:指五脏(肝、心、脾、肺、肾)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肝热病:肝脏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等症状。

心热病:心脏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不乐、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等症状。

脾热病:脾脏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等症状。

肺热病:肺脏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等症状。

肾热病:肾脏因热邪侵袭而引发的疾病,表现为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等症状。

刺足厥阴、少阳:指通过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来治疗肝热病。

刺手少阴、太阳:指通过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来治疗心热病。

刺足太阴、阳明:指通过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来治疗脾热病。

刺手太阴、阳明:指通过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来治疗肺热病。

刺足少阴、太阳:指通过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来治疗肾热病。

庚辛:天干中的庚辛,代表金,金克木,故肝热病在庚辛日加重。

甲乙:天干中的甲乙,代表木,木生火,故肝热病在甲乙日大汗。

壬癸:天干中的壬癸,代表水,水克火,故心热病在壬癸日加重。

丙丁:天干中的丙丁,代表火,火生土,故心热病在丙丁日大汗。

戊己:天干中的戊己,代表土,土克水,故肾热病在戊己日加重。

治未病:指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观察面色变化进行预防性治疗。

五十九刺:指治疗热病时使用的五十九个穴位,用于针刺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评注

《黄帝内经》中的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五脏热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热病的深刻认识和治疗经验。文中通过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五脏热病的系统观察和总结。

首先,文中对五脏热病的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如肝热病的小便黄、腹痛、多卧、身热等,心热病的不乐、卒心痛、烦闷善呕等,脾热病的头重、颊痛、烦心等,肺热病的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等,肾热病的腰痛、胻酸、苦渴数饮等。这些症状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五脏热病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其次,文中提出了针对不同脏腑热病的针刺治疗方法,如肝热病刺足厥阴、少阳,心热病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刺手太阴、阳明,肾热病刺足少阴、太阳。这些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经络学说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热病的预后与天干地支的关系,如肝热病在庚辛日加重,甲乙日大汗;心热病在壬癸日加重,丙丁日大汗;肾热病在戊己日加重,壬癸日大汗。这种将疾病预后与天干地支相结合的观点,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视。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治未病”的概念,即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观察面色变化进行预防性治疗。这种预防医学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预防的重视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五脏热病的系统认识和治疗方法,还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天人相应理论和预防医学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医学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热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