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法论-原文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歧伯曰:“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已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阴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足少阳之所过。咒曰:「太上元君,郁郁青龙,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诵三遍,次呼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诵三遍,次想青龙于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针,亲令人按气于口中,腹中鸣者可活;次刺肝之俞,咒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贞元及本,令人青云」。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
肝虚、天虚、又遇出汗,是谓三虚。神游上位,左无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至,令人卒亡。目有神采,心腹尚温,口中无涎,舌卵不缩。丘墟穴、针三分。九椎下两旁。针三分,留三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气及复活。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咒曰:「太乙帝君,泥丸总神,丹无黑气,来复其真。」诵三遍,想赤凤于穴下。复刺心俞,咒曰:「丹房守灵,五帝上清,阳和布体,来复黄庭。」诵三遍。
舌卵不缩、目神不变。阳池。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留一呼,徐出扪穴,即令复活。五椎两旁。刺法同前。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咒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宁,元和布气,六甲及真。」诵三遍,先想黄庭于穴下。复刺脾俞,咒曰:「大始干位,总统坤元,黄庭真气,来复游全。」诵三遍。
智意二神,游于上位,故曰失守。冲阳。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扪。十一椎下两旁。刺三,留二,进五,动气至,徐出针。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咒曰:「青气真全,帝符日元,七魄归右,今复本田。」诵三遍,想白虎于穴下。复刺肺俞,咒曰:「左元真人,六合气宾,天符帝力,来入其门。」诵三遍。
合谷。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三,复退,留一,徐出,手扪。三椎下两旁。针一分半,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扪。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咒曰:「元阳肓婴,五老及真,泥丸玄华,补精长存。」想黑气于穴下。复刺肾俞,咒曰:「天玄日晶,太和昆灵,贞元内守,持入始清。」诵三遍。
京骨。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针扪穴。十四椎下两旁。刺三分,留三呼,进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针扪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法论-译文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时,精神就会游离失守,导致鬼神外侵,从而引发早逝。如何才能保全真气?我想了解针刺的方法。”
歧伯回答说:“精神游离失守,虽然发生在身体内,但不一定会致死。如果有邪气侵入,就会导致早逝。例如,厥阴经失守,天气虚弱,人体肝气虚弱,感受到天地的双重虚弱,魂魄就会游离到上方。如果邪气侵入厥阴经的大气,身体仍然温暖,可以通过针刺足少阳经的穴位来治疗。咒语是:「太上元君,郁郁青龙,常居其左,制之三魂。」念三遍,然后呼唤三魂的名字:「爽灵、胎光、幽精。」念三遍,接着想象青龙在穴位下方,针刺时可以慢慢出针,让人按压口中的气,如果腹中有鸣声,病人可以活下来;接着针刺肝俞穴,咒语是:「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贞元及本,令人青云。」再呼唤三魂的名字,如前念三遍。
肝虚、天虚,再加上出汗,称为三虚。精神游离到上位,左侧没有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到来,导致人突然死亡。如果眼睛有神采,心腹仍然温暖,口中没有涎水,舌头不收缩,可以通过针刺丘墟穴,针入三分。在第九椎骨下两侧,针入三分,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一分,停留三次呼吸,再退二分,停留一次呼吸,慢慢出针,气到后可以复活。
人如果心脏虚弱,又遇到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受到三重虚弱,遇到火气不足,黑尸鬼侵犯,导致人突然死亡。可以针刺手少阳经的穴位。咒语是:「太乙帝君,泥丸总神,丹无黑气,来复其真。」念三遍,想象赤凤在穴位下方。接着针刺心俞穴,咒语是:「丹房守灵,五帝上清,阳和布体,来复黄庭。」念三遍。
舌头不收缩,眼神不变。针刺阳池穴,针入三分,停留一次呼吸,再进一分,停留三次呼吸,再退一次呼吸,慢慢出针,按压穴位,可以让人复活。在第五椎骨两侧,针刺方法与前面相同。
人如果脾脏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失守,感受到三重虚弱。再加上土气不足,青尸鬼侵犯,导致人突然死亡。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咒语是:「常在魂庭,始清太宁,元和布气,六甲及真。」念三遍,先想象黄庭在穴位下方。接着针刺脾俞穴,咒语是:「大始干位,总统坤元,黄庭真气,来复游全。」念三遍。
智意二神游离到上位,因此称为失守。针刺冲阳穴,针入三分,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二分,停留一次呼吸,慢慢出针,用手按压。在第十一椎骨下两侧,针入三分,停留两次呼吸,再进五分,气到后慢慢出针。
人如果肺脏虚弱,又遇到阳明司天失守,感受到三重虚弱。再加上金气不足,赤尸鬼侵犯,导致人突然死亡。可以针刺手阳明经的穴位。咒语是:「青气真全,帝符日元,七魄归右,今复本田。」念三遍,想象白虎在穴位下方。接着针刺肺俞穴,咒语是:「左元真人,六合气宾,天符帝力,来入其门。」念三遍。
针刺合谷穴,针入三分,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二分,停留三次呼吸,再退一次呼吸,慢慢出针,用手按压。在第三椎骨下两侧,针入一分半,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二分,停留一次呼吸,慢慢出针,用手按压。
人如果肾脏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失守,感受到三重虚弱。再加上水运不足的年份,黄尸鬼侵犯人体正气,吸走人的神魂,导致人突然死亡。可以针刺足太阳经的穴位。咒语是:「元阳肓婴,五老及真,泥丸玄华,补精长存。」想象黑气在穴位下方。接着针刺肾俞穴,咒语是:「天玄日晶,太和昆灵,贞元内守,持入始清。」念三遍。
针刺京骨穴,针入一分半,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三分,停留一次呼吸,慢慢出针,按压穴位。在第十四椎骨下两侧,针入三分,停留三次呼吸,再进三分,停留三次呼吸,慢慢出针,按压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法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中医药学有重要贡献。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共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游失守:指人体内的精神或魂魄因虚弱而游离,失去正常的控制。
鬼神外干:指外界的邪气或不良影响侵入人体,导致疾病或死亡。
全真:指保持身体的完整和健康,防止疾病和早逝。
厥阴: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经络,与肝相关。
足少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胆相关。
三魂:道教和中医理论中认为人有三魂,分别是爽灵、胎光、幽精。
肝虚:中医术语,指肝脏功能虚弱。
天虚:指自然界的气候或环境因素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三虚:指肝虚、天虚和出汗过多三种虚弱状态。
白尸鬼:道教中的一种恶鬼,与死亡和疾病相关。
丘墟穴: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足部。
心虚:中医术语,指心脏功能虚弱。
君相二火:中医理论中的两种火,与心脏相关。
黑尸鬼:道教中的一种恶鬼,与心脏疾病相关。
手少阳:中医经络之一,与三焦相关。
赤凤:道教中的神兽,象征火和心脏。
心俞: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背部。
脾病:中医术语,指脾脏功能虚弱。
太阴:中医经络之一,与脾相关。
青尸鬼:道教中的一种恶鬼,与脾脏疾病相关。
足阳明:中医经络之一,与胃相关。
黄庭:道教术语,指人体的重要部位,与脾相关。
肺病:中医术语,指肺脏功能虚弱。
阳明:中医经络之一,与大肠相关。
赤尸鬼:道教中的一种恶鬼,与肺脏疾病相关。
手阳明:中医经络之一,与大肠相关。
白虎:道教中的神兽,象征金和肺。
肺俞: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背部。
肾病:中医术语,指肾脏功能虚弱。
太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膀胱相关。
黄尸鬼:道教中的一种恶鬼,与肾脏疾病相关。
足太阳:中医经络之一,与膀胱相关。
黑气:道教术语,象征水和肾脏。
肾俞:中医穴位之一,位于背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法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文中黄帝与歧伯的对话,探讨了人体虚弱导致精神游离、外邪侵入而引发疾病甚至死亡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针刺和咒语来治疗的方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健康。文中提到的‘神游失守’、‘鬼神外干’等概念,反映了古人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外界邪气的警惕。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对话形式,通过黄帝与歧伯的问答,逐步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同时,文中还融入了道教的咒语和神兽象征,如‘青龙’、‘赤凤’、‘白虎’等,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古代医学与宗教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中提到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此外,文中对‘三魂’、‘五帝’等概念的引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和生命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健康、疾病和生命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