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志论-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小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志论-译文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虚实的要点。”
歧伯回答说:“气充足则形体充实,气不足则形体虚弱,这是正常情况,反之则生病。食物充足则气充足,食物不足则气不足,这是正常情况,反之则生病;脉象充实则血液充足,脉象虚弱则血液不足,这是正常情况,反之则生病。”
黄帝问:“什么情况下会相反呢?”
歧伯回答说:“气不足但身体发热,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食物摄入多但气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食物摄入少但气充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旺盛但血液不足,这就是相反的情况;脉象细小但血液过多,这就是相反的情况。气充足但身体寒冷,是因为受了寒邪;气不足但身体发热,是因为受了暑邪;食物摄入多但气不足,是因为失血或湿气积聚在下部;食物摄入少但气充足,是因为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但血液过多,是因为体内有热;脉象粗大但血液不足,是因为脉中有风邪,水液无法进入体内,这就是相反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志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名医,黄帝的臣子,常与黄帝讨论医学问题,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虚实: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过盛。虚实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
气: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形:指人体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形与气相互依存,形实则气实,形虚则气虚。
谷:指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气血的重要来源。
脉: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脉象可以判断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性质。
血: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血与气相互依存,血的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伤寒:中医病名,指因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气盛身寒。
伤暑:中医病名,指因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气虚身热。
脱血:中医病名,指因失血过多而导致的气血虚弱。
湿居下:中医病机,指湿邪积聚在下焦,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邪在胃及与肺:中医病机,指邪气侵袭胃和肺,导致气血失调。
饮中热:中医病机,指因饮食不当导致体内热邪积聚。
风气:中医病邪之一,指风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失调。
水浆不入:中医病机,指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志论-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虚实辨证的重要论述。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深刻理解。虚实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判断气的盛衰、形的虚实、脉象的变化等,可以准确把握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歧伯的回答中,首先指出了气与形、谷与气、脉与血之间的正常关系,即气实形实、谷盛气盛、脉实血实等,这些都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然而,当这些关系出现反常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气虚身热、谷入多而气少、脉盛血少等,都是疾病的表现。
歧伯进一步解释了这些反常现象的具体病机。例如,气虚身热可能是由于伤暑所致,谷入多而气少可能是由于脱血或湿邪积聚所致,脉小血多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热邪积聚等。这些解释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病因的深刻认识,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气、形、谷、脉、血等概念,都是阴阳五行理论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本质,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采用了问答的形式,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黄帝的提问直接切中要害,歧伯的回答则层层递进,既解释了正常与反常的关系,又具体分析了反常现象的病机,展示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严谨的思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虚实辨证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深刻理解,展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