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时谓王月。

帝曰:“何以异之?”

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译文

黄帝问道:“肺为什么会让人咳嗽呢?”

歧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不仅仅是肺。”

黄帝说:“我想听听具体的情况。”

歧伯说:“皮毛是肺的外合。皮毛首先受到邪气的侵袭,邪气会顺着皮毛进入肺。如果寒凉的饮食进入胃,通过肺的经脉上升到肺,就会使肺受寒,肺受寒后内外相合,邪气就会停留在肺中,导致肺咳。五脏在不同的季节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如果不是相应的季节,病邪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五脏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表现。感受寒邪就会生病,轻微的表现是咳嗽,严重的则会腹泻或疼痛。秋天时肺首先受邪,春天时肝首先受邪,夏天时心首先受邪,长夏时脾首先受邪,冬天时肾首先受邪。”

这里所说的‘时’是指每个季节的主月。

黄帝问:“如何区分这些咳嗽呢?”

歧伯说:“肺咳的表现是咳嗽伴有喘息声,严重时会咳血;心咳的表现是咳嗽时心痛,喉咙里像有东西梗住,严重时咽喉肿痛;肝咳的表现是咳嗽时两胁下疼痛,严重时不能转身,转身时两胁下会感到胀满;脾咳的表现是咳嗽时右胁下疼痛,疼痛会牵引到肩背,严重时不能活动,活动时咳嗽会加剧;肾咳的表现是咳嗽时腰背相互牵引疼痛,严重时会咳出涎液。”

黄帝问:“六腑的咳嗽是怎样的?病邪是从哪里来的?”

歧伯说:“五脏的长期咳嗽会转移到六腑。脾咳不愈,会传到胃,胃咳的表现是咳嗽伴有呕吐,呕吐严重时会吐出蛔虫;肝咳不愈,会传到胆,胆咳的表现是咳嗽伴有呕吐胆汁;肺咳不愈,会传到大肠,大肠咳的表现是咳嗽时失禁;心咳不愈,会传到小肠,小肠咳的表现是咳嗽时失气,气和咳嗽同时失去;肾咳不愈,会传到膀胱,膀胱咳的表现是咳嗽时失禁;长期咳嗽不愈,会传到三焦,三焦咳的表现是咳嗽时腹部胀满,不想吃喝。这些都是病邪聚集在胃,与肺相关,导致人多涕唾,面部浮肿,气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歧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治其俞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治其合穴;治疗浮肿要治其经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黄帝的臣子,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五脏六腑: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六腑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系统。

皮毛:中医理论中,皮毛是肺的外在表现,肺主皮毛,皮毛的健康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

邪气:中医理论中的致病因素,泛指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以及内生的病理因素。

肺咳:中医病名,指因肺受寒邪侵袭而引起的咳嗽症状。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在不同的季节容易受到不同的邪气侵袭,如肺在秋季易受寒邪侵袭。

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密切相关。

王月:古代历法中的月份名称,具体指哪个月份不详,可能指特定的季节或月份。

俞、合、经:中医经络理论中的穴位名称,俞穴是脏腑经络的特定穴位,合穴是经络的交会点,经穴是经络上的主要穴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黄帝与歧伯关于医学理论的对话。文本通过黄帝与歧伯的问答形式,详细阐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首先,文本强调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观点,说明咳嗽不仅仅是肺的问题,而是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强调人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不同脏腑受邪后咳嗽的具体表现,如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不同的症状表现,医生可以判断病邪所在的脏腑,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治疗方面,文本提出了‘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经络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它通过具体的病理现象,揭示了人体与自然、脏腑与经络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刺咳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