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齐姜张后-原文
晋公子重耳出亡至齐,齐桓妻以宗女,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留齐五岁,无去心。
赵衰、咎犯辈乃于桑下谋行,蚕妾在桑上闻之,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劝公子趣行,公子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
姜氏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子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张氏,司马懿后也,有智略。
懿初辞魏武命,托病风痹不起。
一日晒书,忽暴雨至,懿不觉自起收之,家唯一婢见,后即手杀婢以灭口,而亲自执爨。
〔评〕五伯桓、文为盛,即一女一妻,已足千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齐姜张后-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到齐国,齐桓公将宗室之女嫁给他,并赠送了二十辆马车的财物,公子重耳因此感到安逸。
他在齐国住了五年,没有离开的打算。
赵衰、咎犯等人在桑树下谋划离开齐国的事,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听到了,便告诉了姜氏。
姜氏杀了女奴,劝公子赶快离开,公子说:“人生在世,享受安乐,谁还知道其他的事呢?”
姜氏说:“你是一国的公子,穷困潦倒才来到这里。那些跟随你的人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你不赶快回国报答那些劳苦的臣子,却沉溺于女色,我私下为你感到羞耻。而且如果不努力,什么时候才能建功立业呢?”
于是姜氏与赵衰等人合谋,灌醉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
张氏是司马懿的后人,有智慧和谋略。
司马懿最初推辞了魏武帝的任命,借口得了风痹病不能起身。
一天他在晒书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司马懿不自觉地起身去收书,家中只有一个婢女看见了,后来张氏亲手杀了婢女以灭口,并亲自下厨做饭。
〔评论〕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为强盛,即使只有一个女人或一个妻子,也足以名垂千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齐姜张后-注解
重耳:晋国的公子,后来成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
宗女:指同宗族的女子,这里指齐桓公将宗族中的女子嫁给重耳。
赵衰:重耳的随从,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要大臣。
咎犯:重耳的随从,与赵衰一起策划重耳离开齐国。
姜氏:重耳的妻子,齐国宗女,有智慧和决断力。
张氏:司马懿的妻子,有智略,帮助司马懿隐藏真实意图。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魏武:指魏武帝曹操,司马懿曾为其效力。
风痹:一种疾病,表现为肢体麻木、行动不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齐姜张后-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决断力。第一个故事讲述了晋公子重耳在齐国流亡期间,齐桓公将宗女嫁给他,并给予丰厚的待遇。重耳在齐国生活安逸,不愿离开。然而,他的妻子姜氏意识到重耳作为晋国公子,应当回国报效国家,于是与赵衰等人合谋,设计让重耳离开齐国。姜氏的智慧和决断力不仅帮助重耳摆脱了安逸的生活,也为晋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司马懿的妻子张氏如何帮助司马懿隐藏真实意图。司马懿最初拒绝魏武帝曹操的任命,借口患有风痹病。一天,司马懿在晒书时突遇暴雨,他不自觉地起身收书,被家中唯一的婢女看到。张氏意识到这一行为可能暴露司马懿的真实意图,于是果断杀死了婢女以灭口,并亲自执掌家务。张氏的智略和果断为司马懿后来的政治生涯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两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决断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姜氏和张氏的行为虽然看似残酷,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她们的决断力和智慧是确保家族和国家利益的关键。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国家事务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她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勇气。
此外,这段古文还通过对比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成就,强调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但他们的成功离不开身边女性的支持和智慧。姜氏和张氏的故事不仅是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补充,也是对古代女性智慧和决断力的高度赞扬。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