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原文

歧伯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腧也。

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

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曰络刺者,刺小络血脉也。

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间也。

六曰大泻刺者,刺大脓也。

七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九曰淬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译文

歧伯说:“针刺的方法共有九种,用来应对九种不同的病变。

第一种叫做输刺,是针刺经络的荣输穴和脏腑的腧穴。

第二种叫做远道刺,是病在上部而取下部穴位,针刺腑腧穴。

第三种叫做经刺,是针刺大经的结络和经分。

第四种叫做络刺,是针刺小络和血脉。

第五种叫做分刺,是针刺分肉之间的部位。

第六种叫做大泻刺,是针刺大脓的部位。

第七种叫做毛刺,是针刺皮肤表面的浮痹。

第八种叫做巨刺,是左侧有病取右侧穴位,右侧有病取左侧穴位。

第九种叫做淬刺,是用烧热的针来治疗痹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注解

输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经络的荣输和脏腑的腧穴进行针刺。

远道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上部的疾病,从下部取穴进行针刺,主要针对腑腧。

经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大经的结络和经分进行针刺。

络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小络和血脉进行针刺。

分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分肉间的部位进行针刺。

大泻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大脓进行针刺。

毛刺:一种针刺疗法,针对浮痹和皮肤进行针刺。

巨刺:一种针刺疗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淬刺:一种针刺疗法,使用燔针(烧热的针)来治疗痹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九种针刺疗法,即‘九刺’。这些疗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症和部位,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首先,‘输刺’是针对经络的荣输和脏腑的腧穴进行针刺,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节经络和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远道刺’则是针对上部的疾病,从下部取穴进行针刺,体现了中医‘上病下治’的治疗理念。

‘经刺’和‘络刺’分别针对大经的结络和经分以及小络和血脉进行针刺,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分刺’则是针对分肉间的部位进行针刺,主要用于治疗肌肉和筋膜的问题。

‘大泻刺’是针对大脓进行针刺,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排脓解毒,治疗化脓性疾病。‘毛刺’则是针对浮痹和皮肤进行针刺,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表面的痹症。

‘巨刺’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体现了中医‘左右互治’的治疗理念。‘淬刺’则是使用燔针(烧热的针)来治疗痹症,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温经散寒,治疗寒痹。

总的来说,这九种针刺疗法涵盖了中医针刺治疗的主要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丰富的治疗手段。这些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对后世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疗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一-九刺应九变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1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