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辽阳妇-原文
辽阳东山虏,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唯三四妇人耳。
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于院中以弓矢恐之。
室中两妇引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
数矢后,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
自绷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不易制也。”遂退去。
〔评〕妇引绳发矢,犹能退贼。始知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辽阳妇-译文
辽阳东山的强盗,抢劫到一户人家,家中的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妇女在家。
强盗不知道家里的虚实,不敢直接进入屋内,只在院子里用弓箭威胁她们。
屋内的两个妇女拉紧绳子,一个妇女将箭放在绳子上,从窗户射出箭来。
射了几箭后,强盗仍然没有退去,箭也用完了,于是她们大声假装喊道:“拿箭来。”
她们从绷紧的绳子上扔下一捆麻秸,发出箭矢的声音,强盗惊恐地说:“她们的箭这么多,不容易对付。”于是退走了。
〔评论〕妇女们拉绳射箭,竟然能够击退强盗。这才知道强盗并非不怕人,只是人们自己过于胆怯,让强盗占了便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辽阳妇-注解
辽阳东山虏:指辽阳东山的敌人或强盗。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山指其东部的山区。虏,古代对敌人的蔑称。
剽掠:抢劫、掠夺。剽,抢劫;掠,夺取。
弓矢:弓箭。弓,射箭的工具;矢,箭。
诡呼:假装呼喊。诡,假装;呼,呼喊。
麻秸:麻的茎秆,晒干后可用作燃料或制作简易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辽阳妇-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辽阳东山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古代妇女在危急时刻的机智与勇敢。故事中,强盗袭击了一户人家,家中男子不在,只有几位妇女留守。面对强盗的威胁,妇女们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巧妙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自卫。
首先,妇女们利用弓矢进行反击。她们将箭矢绑在绳子上,通过窗户射向强盗,虽然箭矢数量有限,但她们并未放弃抵抗。这种勇敢的行为不仅展示了她们的智慧,也体现了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其次,当箭矢用尽时,妇女们并未束手就擒,而是通过诡计吓退强盗。她们假装还有大量箭矢,将麻秸掷地发出类似箭矢的声音,使强盗误以为她们仍有充足的武器。这种机智的行为不仅成功吓退了强盗,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弱者如何通过智慧战胜强敌的普遍现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角色的认知。尽管妇女在传统社会中地位较低,但她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证明了她们同样能够承担起保护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种对妇女能力的肯定,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男女有别’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妇女的多元角色。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妇女们的机智与勇敢。作者通过对比强盗的恐惧与妇女的冷静,突出了主题,即‘贼未尝不畏人,人自过怯,让贼得利耳’。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弱者如何通过智慧战胜强敌的普遍现象。这种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妇女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