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原文

秦、赵相距长平,赵王信秦反间,欲以赵奢之子括为将而代廉颇。

括平日每易言兵,奢不以为然,及是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

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坐。”

王许诺。

括既将,悉变廉颇约束,兵败身死,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后唐龙武都虞侯柴克宏,再用之子也。

沈默好施,不事家产,虽典宿卫,日与宾客博弈饮酒,未尝言兵,时人以为非将帅才。

及吴越围常州,克宏请效死行阵,其母亦表称克宏有父风,可为将,苟不胜任,分甘孥戮。”

元宗用为左武卫将军,使救常州,大破敌兵。

〔评〕括母不独知人,其论将处亦高。

括唯不知兵,故易言兵;克宏未尝言兵,政深于兵。

赵母知败,柴母知胜,皆以其父决之,异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译文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赵王相信了秦国的反间计,打算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平时总是轻易谈论军事,赵奢对此不以为然。等到赵括即将出征时,他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担任将领。”

赵王问:“为什么?”

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的父亲时,他父亲担任将领,亲自奉饭给士兵吃的人数以十计,结交的朋友数以百计,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了军吏,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旦担任将领,面向东坐着接受朝拜,军吏们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银绸缎,他都拿回家收藏起来,每天寻找合适的田宅购买,父子两人的志向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

赵王说:“您就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派他去,如果他不称职,我希望能免于连坐。”

赵王答应了。

赵括担任将领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军规,结果兵败身亡,赵王也因为赵括的母亲事先说过,最终没有追究她的责任。

后唐的龙武都虞侯柴克宏,是柴再用的儿子。

他沉默寡言,喜欢施舍,不关心家产,虽然担任宿卫,每天与宾客下棋饮酒,从未谈论过军事,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没有将帅之才。

等到吴越围攻常州时,柴克宏请求效死战场,他的母亲也上表说柴克宏有他父亲的风范,可以担任将领,如果他不胜任,愿意接受连坐的惩罚。”

元宗任命他为左武卫将军,派他去救援常州,结果大败敌军。

〔评论〕赵括的母亲不仅了解人,她对将领的评论也很高明。

赵括因为不懂军事,所以轻易谈论军事;柴克宏从未谈论过军事,实际上却深谙军事。

赵括的母亲预见到失败,柴克宏的母亲预见到胜利,都是根据他们父亲的经历来判断的,真是奇妙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注解

长平: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

赵奢: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在长平之战前担任赵国的重要军事指挥官。

廉颇: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以勇猛善战闻名,曾在长平之战中担任赵国的主将。

赵括:赵奢之子,因在长平之战中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导致赵国大败,自己也战死沙场。

柴克宏:后唐时期的将领,柴再用之子,以沉默寡言、慷慨好施著称,曾在吴越围常州时请战,并成功击退敌军。

吴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位于今天的浙江一带,与后唐时有冲突。

常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军事要地。

元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元宗是他的庙号,他在位期间曾多次对外用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比赵括与柴克宏两位将领的故事,揭示了将领的才能与性格对其军事成败的影响。赵括虽然出身将门,但其父赵奢并不认为他具备真正的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也通过观察儿子的行为,判断他不适合担任将领,最终赵括的失败印证了母亲的判断。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赵母的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将领才能的高度重视。

相比之下,柴克宏虽然平时沉默寡言,不事家产,甚至被认为不具备将帅之才,但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的母亲也通过观察儿子的行为,认为他继承了父亲的将才,最终柴克宏在战场上大破敌军,证明了母亲的判断。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柴克宏的军事天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将领才能的多元理解。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将领才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将领性格、行为习惯的细致观察。赵括的失败与柴克宏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对将领才能的深刻反思。赵母与柴母的判断,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智慧的认可,尤其是在家庭事务和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对比手法,将赵括与柴克宏的故事并列呈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赵括的轻浮与柴克宏的沉稳,赵母的忧虑与柴母的信心,都在对比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和后唐时期的两位将领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将领才能的评判标准。赵括的失败与柴克宏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对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反思。这段古文通过对两位将领及其母亲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将领才能的多元理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赵括母柴克宏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0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