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新妇-原文
某家娶妇之夕,有贼来穴壁。
已入矣,会其地有大木,贼触木倒,破头死。
烛之,乃所识邻人。
仓惶间,惧反饵祸。
新妇曰:“无妨。”
令空一箱,纳贼尸于内,舁至贼家门首,剥啄数下,
贼妇开门见箱,谓是夫盗来之物,欣然收纳。
数日夫不还,发视,乃是夫尸。
莫知谁杀,因密瘗之而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新妇-译文
某户人家在娶媳妇的晚上,有个贼来挖墙洞。
贼已经进来了,碰巧那里有一根大木头,贼撞到木头倒下,头破而死。
用蜡烛一照,发现是认识的邻居。
慌乱之中,害怕反而引来祸端。
新媳妇说:“没关系。”
她让人腾空一个箱子,把贼的尸体装进去,抬到贼家门口,敲了几下门,
贼的妻子开门看到箱子,以为是丈夫偷来的东西,高兴地收下了。
几天后丈夫没有回来,打开箱子一看,竟然是丈夫的尸体。
不知道是谁杀的,于是偷偷埋了尸体逃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新妇-注解
穴壁:指挖墙洞,古代贼人常用此方法进入他人住宅。
烛之:用蜡烛照亮,这里指用灯光查看。
仓惶:形容非常慌张,不知所措。
饵祸:指因某事而招致祸患。
舁:抬,搬运。
剥啄:敲门的声音,这里指敲门。
瘗:埋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新妇-评注
这段古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风俗和人们的心理状态。故事发生在一个新婚之夜,贼人企图通过挖墙洞进入新房行窃,却因意外触倒大木而身亡。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住宅的安全隐患,也揭示了贼人行为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
新妇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尤为引人注目。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她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制定了一个巧妙的计划,将贼人的尸体藏于箱中,并送至贼人家门口。这一行为不仅避免了自家可能遭受的祸患,还巧妙地利用了贼人妻子的贪婪心理,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收了丈夫的尸体。
故事的结局充满了讽刺意味。贼人妻子在数日后发现箱中竟是丈夫的尸体,却因不知真相而无法追究,只能秘密埋葬尸体并逃离。这一结局不仅揭示了贼人家庭的悲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缺失,以及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无奈和机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安全和财产保护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新妇的机智和冷静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而贼人妻子的贪婪则暴露了人性中的弱点。
艺术特色方面,故事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和反转,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深刻的寓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紧张氛围,又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历史价值方面,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窗口。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家庭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策略,以及社会对贼人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危机时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