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伯宗妻-原文
晋伯宗朝,以喜归。
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
曰:“吾言于朝,诸大夫皆谓我智似阳子。”
对曰:“阳子华而不实,主言而无谋,是以难及其身,子何喜焉?”
伯宗曰:“我饮诸大夫而与之语,尔试听之。”
曰:“诺。”
其妻曰:“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难必及子,盍亟索士,憖庇州犁,伯宗子焉?”
得毕阳。
后诸大夫害伯宗,毕阳实送州犁于荆。
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伯宗妻-译文
晋国的伯宗上朝后,带着喜悦回家。
他的妻子问:“你看起来很高兴,为什么呢?”
伯宗回答:“我在朝堂上发言,各位大夫都说我的智慧像阳子。”
妻子回应:“阳子外表华丽但缺乏实质,善于言辞却无谋略,因此灾难降临到他身上,你有什么好高兴的呢?”
伯宗说:“我与各位大夫一起饮酒并交谈,你试着听听看。”
妻子说:“好的。”
妻子又说:“各位大夫都不如你。然而人民已经很久不能忍受他们的统治了,灾难必定会降临到你身上,为什么不赶紧寻找贤士,保护州犁,你的儿子呢?”
于是他们找到了毕阳。
后来,各位大夫陷害伯宗,毕阳确实将州犁送到了荆地。
起初,伯宗每次上朝,他的妻子都会告诫他:“盗贼憎恨主人,人民怨恨统治者,你喜欢直言不讳,必定会遭遇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伯宗妻-注解
晋伯宗: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直言敢谏著称。
阳子:指阳处父,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才智闻名,但被认为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外表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形容人或事物虚有其表。
主言而无谋:善于言辞但缺乏实际的谋略和行动力。
州犁:晋国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伯宗的儿子。
毕阳:晋国的一位士人,后来帮助伯宗的儿子逃脱灾难。
荆:指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
盗憎主人:比喻下属或民众对上级或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恨。
民怨其上:民众对统治者的怨恨和不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伯宗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晋国大夫伯宗与其妻子的一段对话,展现了伯宗的性格特点及其妻子的智慧。伯宗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在朝堂上受到诸大夫的赞誉,认为他的才智堪比阳子。然而,伯宗的妻子却敏锐地指出,阳子虽然才智出众,但华而不实,缺乏实际的谋略,因此难以自保。她提醒伯宗,直言敢谏虽然可贵,但也容易招致祸患。
伯宗的妻子不仅对时局有深刻的理解,还对伯宗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指出,民众对统治者的怨恨已经积累已久,伯宗作为直言敢谏的大夫,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她建议伯宗尽快寻找贤士,以保护他们的儿子州犁。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显示了她对政治局势的敏锐洞察力。
伯宗听从了妻子的建议,找到了毕阳这位贤士。后来,当伯宗遭到诸大夫的陷害时,毕阳果然帮助州犁逃脱了灾难。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伯宗妻子的智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伯宗的直言敢谏虽然赢得了赞誉,但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他的妻子则通过冷静的分析和明智的建议,为家庭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伯宗的直言敢谏代表了士大夫阶层对道义的追求,但他的悲剧结局也揭示了这种追求在现实政治中的危险性。伯宗妻子的智慧则体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她不仅是家庭的守护者,也是丈夫的智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伯宗和其妻子的性格特点。伯宗的直率和妻子的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戏剧性,展现了《左传》作为历史散文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和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伯宗的悲剧结局和其妻子的智慧建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提醒人们在追求道义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