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乐羊子妻-原文
乐羊子尝于行路拾遗金一饼,还以语妻,妻曰:“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况拾遗金乎?”羊子大惭,即捐之野。
乐羊子游学,一年而归。妻问故,羊子曰:“久客怀思耳。”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自一丝而累寸,寸而累丈,丈而累匹。今若断斯机,则前功尽捐矣!学废半途,何以异是?”羊子感其言,还卒业,七年不返。
乐羊子游学,其妻勤作以养姑。尝有他舍鸡谬入园,姑杀而烹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故,对曰:“自伤居贫,不能备物,使食有他肉耳。”姑遂弃去不食。
〔评〕返遗金,则妻为益友;卒业,则妻为严师;谕姑于道,成夫之德,则妻又为大贤孝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乐羊子妻-译文
乐羊子曾经在路上捡到一块遗失的金子,回家后告诉了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到的金子呢?’乐羊子非常惭愧,于是将金子丢弃在野外。
乐羊子外出求学,一年后回家。妻子问他原因,乐羊子说:‘长时间在外,思念家乡。’妻子于是拿起刀走向织布机说:‘这织布从一根丝开始,逐渐织成一寸,再织成一丈,最后织成一匹。如果现在把织机上的布剪断,那么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你中途放弃学业,和这有什么区别?’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七年没有回家。
乐羊子外出求学,他的妻子辛勤劳作以供养婆婆。有一次,邻居家的鸡误入他们家院子,婆婆把鸡杀了煮了吃。妻子对着鸡不吃而哭泣,婆婆奇怪地问她原因,妻子回答说:‘我为自己家境贫寒感到难过,无法准备足够的食物,让您吃别人的肉。’婆婆于是把鸡肉扔掉不吃。
〔评论〕归还遗失的金子,妻子是益友;促使完成学业,妻子是严师;劝导婆婆遵循道德,成就丈夫的德行,妻子又是大贤大孝的妇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乐羊子妻-注解
乐羊子:古代人物,以其与妻子的故事著称,体现了古代妇女的智慧和德行。
盗泉:比喻不义之财,源自《左传》,指不道德的行为。
嗟来:指不劳而获的食物,比喻不义之财。
捐之野:将拾得的金子丢弃在野外,表示拒绝不义之财。
引刀趋机:比喻中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此处指乐羊子妻用织布机比喻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姑:古代对丈夫母亲的称呼,即婆婆。
大贤孝妇:形容乐羊子妻的贤良和孝顺,是古代妇女美德的典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乐羊子妻-评注
乐羊子的故事通过三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妇女的智慧、德行和对家庭的影响。首先,乐羊子拾金不昧,其妻以‘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的典故教育他,这不仅体现了妻子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其次,乐羊子因思乡而中断学业,妻子用织布机比喻学习不能半途而废,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既显示了妻子的智慧,也强调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最后,乐羊子妻对待婆婆的态度,体现了她的孝顺和贤良,她不仅勤劳持家,还能以德服人,影响了婆婆的行为。
这三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乐羊子妻的贤良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角色的期待。在古代中国,妇女往往被期望在家庭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通过她们的德行和智慧来影响和提升家庭的道德水平。乐羊子妻的故事,正是这种期望的典型体现。
此外,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乐羊子妻通过比喻和故事来教育丈夫,这种教育方式既温和又有效,体现了古代教育中重视启发和引导的特点。同时,乐羊子妻的行为也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不应放弃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总的来说,乐羊子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妇女美德的一种赞美,也是对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映。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