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原文

严延年守河南,酷烈好杀,号曰“屠伯”。

其母从东海来,适见报囚,大惊,便止都亭,不肯入府。

因责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扫除墓地。”

遂去归郡。

后岁余,果败诛。

东海莫不贤智其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译文

严延年担任河南太守,性格残酷,喜欢杀人,被称为“屠伯”。

他的母亲从东海来看他,正好看到他在处决囚犯,非常震惊,于是停在都亭,不愿意进入府中。

她责备严延年说:“天道神明,人不能独自杀人,我没想到老了还要看到壮年的儿子被处死,走吧,离开你回到东海,去扫除墓地。”

于是她离开回到了郡中。

一年多后,严延年果然失败被杀。

东海的人们无不称赞他母亲的贤明和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注解

严延年:西汉时期的官员,曾任河南太守,以严酷著称,有“屠伯”之称。

河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河南省一带,是西汉时期的重要行政区。

酷烈好杀:形容严延年治理地方时手段严酷,喜欢杀戮。

屠伯:对严延年的绰号,意指他像屠夫一样残忍。

东海: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江苏省东部沿海一带。

报囚:指处决囚犯,公开执行死刑。

都亭:古代城市中的一种建筑,通常用于接待官员或作为临时住所。

天道神明:指天理和神灵,古人认为天道是公正的,神明会惩罚恶人。

扫除墓地:指准备后事,暗示严延年将面临不测。

郡:古代中国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代的省或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汉书》,记载了西汉时期河南太守严延年的故事。严延年以严酷著称,治理地方时手段残忍,被称为“屠伯”。他的母亲从东海来看望他,恰巧目睹了他处决囚犯的场景,感到震惊和失望。她责备严延年,认为天道神明不会容忍他滥杀无辜,并预言他将面临不测。最终,严延年果然在一年后被诛杀,东海的人们都称赞他母亲的智慧和远见。

这段文字通过严延年与其母亲的对话,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道德和天理的重视。严延年的母亲代表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她认为滥杀无辜违背了天道,必然会受到惩罚。她的预言最终应验,反映了古人对天理报应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强调善恶有报,天理昭彰。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有力,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严延年与其母亲的形象。严延年的严酷与其母亲的智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道德与权力的冲突。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古代史书的叙事风格,注重事实的陈述和道德教训的传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官员的治理方式,还揭示了当时人们对道德和天理的普遍信仰。严延年的故事成为后世警示官员滥用权力的典型案例,其母亲的智慧也被传颂为贤母的典范。这段文字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闺智部-严延年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0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