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原文

贾诩事操。

时临淄侯植才名方盛,操尝欲废丕立植。

一日屏左右问诩,诩默不对。

操曰:“与卿言,不答,何也?”

对曰:“属有所思。”

操曰:“何思?”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

操大笑,丕位遂定。

〔评〕卫瓘“此座可惜”一语,不下于诩,晋武悟而不从,以致于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译文

贾诩为曹操效力。

当时临淄侯曹植的才华和名声正盛,曹操曾想废掉曹丕,立曹植为继承人。

有一天,曹操屏退左右,问贾诩的意见,贾诩沉默不语。

曹操说:“我和你说话,你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

贾诩回答说:“我正在思考一些事情。”

曹操问:“你在思考什么?”

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

曹操大笑,曹丕的继承人之位因此确定。

〔评〕卫瓘的“此座可惜”这句话,其深意不亚于贾诩,晋武帝虽然领悟了,却没有听从,最终导致了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注解

贾诩: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曹操出谋划策。

操:即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实际建立者。

临淄侯植:指曹植,曹操的第三子,以文学才华闻名,被封为临淄侯。

丕:指曹丕,曹操的长子,后来成为魏国的第一位皇帝,即魏文帝。

袁本初:即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曾与曹操争夺北方霸权。

刘景升:即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牧,曾割据一方。

卫瓘:西晋时期的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晋武:指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三国志》中的一段记载,讲述了曹操在决定继承人的关键时刻,贾诩通过巧妙的回答,帮助曹丕稳固了地位。贾诩的回答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智慧。他提到袁绍和刘表父子,暗示了废长立幼可能导致的内乱和政权不稳,从而让曹操意识到立曹丕为继承人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继承问题。在古代,继承人的选择往往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兴衰。贾诩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继承问题的重视。通过引用袁绍和刘表的例子,贾诩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回答曹操的问题,而是通过历史教训来引导曹操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贾诩的回答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政治信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接触怒曹操,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这种语言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古人善于通过隐喻和暗示来表达复杂的思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和贾诩的智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继承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这段记载也展示了贾诩作为一位杰出谋士的政治智慧和语言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继承问题的重要性。贾诩的巧妙回答不仅帮助曹丕稳固了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贾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0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