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原文

李纲欲用张所,然所尝论宰相黄潜善,纲颇难之。

一日遇潜善,款语曰:“今当艰难之秋,负天下重责,而四方士大夫,号召未有来者。

前议置河北宣抚司,独一张所可用。

又以狂妄有言得罪,如所之罪,孰谓不宜?

第今日势迫,不得不试用之,如用以为台谏,处要地,则不可;

使之借官为招抚,冒死立功以赎过,似无嫌。”

潜善欣然许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译文

李纲想要任用张所,但是张所曾经批评过宰相黄潜善,这让李纲感到有些为难。

有一天,李纲遇到了黄潜善,便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正是国家艰难的时候,我们肩负着天下的重任,但是四方的士大夫们,号召他们前来却没有响应。

之前讨论设立河北宣抚司,只有张所一个人可以胜任。

虽然张所因为狂妄的言论而得罪了人,像他这样的罪过,谁说不应该惩罚呢?

但是现在的形势紧迫,我们不得不试用他,如果让他担任台谏这样的要职,那是不行的;

让他借官位去招抚,冒着生命危险去立功以赎罪,似乎没有什么不妥。”

黄潜善听后欣然同意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注解

李纲: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忠直著称。

张所:北宋末年的官员,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

黄潜善:北宋末年的宰相,权倾朝野,但为人奸诈。

河北宣抚司:北宋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

台谏:指御史台和谏院,负责监察和进谏的机构。

招抚:指通过安抚和招降的方式平定叛乱或安抚边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宋史·李纲传》,记载了北宋末年李纲与黄潜善之间的一段对话。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忠臣,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试图启用张所,但张所曾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时的宰相黄潜善。李纲在面临国家危机时,权衡利弊,决定冒险启用张所,以图挽救国家。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忠臣的无奈。李纲作为忠臣,深知张所的才能,但张所因直言得罪权贵,李纲不得不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忠臣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和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李纲与黄潜善之间的心理博弈。李纲以委婉的语气说服黄潜善,既表达了对张所的信任,又巧妙地避开了黄潜善的忌讳。这种对话的艺术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和国家危机的根源。黄潜善作为宰相,权倾朝野,但为人奸诈,导致忠臣难以施展才能。李纲的无奈和妥协,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忠臣的困境。这段历史记录为我们了解北宋末年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李纲与黄潜善对话的描写,展现了忠臣在国家危难时的担当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的根源。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理解北宋末年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李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0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