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狄仁杰-原文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
狄仁杰从容言于太后曰:“姑侄与子母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若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太后乃寤。
〔评〕议论到十分醒快处,虽欲不从而不可得。
庐陵反正,虽因鹦鹉折翼及双陆不胜之梦,实姑侄子母之说有以动之。
凡恋生前,未有不计死后者。
时王方庆居相位,以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天后问曰:“君在相位,子何远乎?”
对曰:“庐陵是陛下爱子,今犹在远;臣之子,安敢相近?”
此亦可谓善讽矣。
然慈主可以情动,明主当以理格,则天明而不慈,故梁公辱昌宗而不怒,进张柬之而不疑,皆因其明而用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狄仁杰-译文
武承嗣和武三思谋求成为太子,
狄仁杰从容地对太后说:“姑侄和母子哪个更亲?陛下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么千秋万岁之后,您的儿子可以在太庙中配享祭祀;如果立侄子为太子,那么从未听说过侄子成为天子后,会将姑姑供奉在太庙中的。”
太后于是醒悟过来。
〔评论〕狄仁杰的议论非常清晰明了,太后即使不想听从也不得不听从。
庐陵王(李显)能够复位,虽然是因为鹦鹉折翼和双陆不胜的梦境,但实际上是因为狄仁杰关于姑侄和母子的说法打动了太后。
凡是留恋生前的人,没有不考虑到死后的事情的。
当时王方庆担任宰相,他的儿子被任命为眉州司士参军,天后问他:“你在相位,为什么你的儿子却离得这么远?”
王方庆回答说:“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还在远方;我的儿子怎么敢离陛下太近呢?”
这也可以说是善于讽谏了。
然而,仁慈的君主可以用情感打动,明智的君主则应当用道理来约束,因此天明的君主不一定仁慈,所以梁公(狄仁杰)羞辱张昌宗而不发怒,推荐张柬之而不怀疑,都是因为他的明智而被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狄仁杰-注解
武承嗣:唐朝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武则天的侄子,曾试图成为太子。
三思:指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与武承嗣同为武则天的亲信,曾参与宫廷权力斗争。
狄仁杰:唐朝著名政治家、法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宰相,对武则天有重要影响。
太后:指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朝时期的实际统治者。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象征着皇权的正统性和连续性。
庐陵:指唐中宗李显,武则天的儿子,曾被废为庐陵王,后复位为帝。
王方庆: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其政治智慧和忠诚著称。
眉州司士参军:唐朝地方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天后:指武则天,因其尊号为“天后”。
梁公:指狄仁杰,因其被封为梁国公。
昌宗:指张昌宗,武则天的宠臣,后因谋反被杀。
张柬之:唐朝官员,曾任宰相,参与推翻武则天的政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狄仁杰-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智慧。狄仁杰以‘姑侄与子母孰亲’的比喻,巧妙地指出了武则天立子为太子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皇位的继承,更涉及到太庙祭祀的延续,这是对皇权正统性的维护。狄仁杰的言辞既直接又含蓄,既表达了对武则天的忠诚,又巧妙地施加了压力,显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
文中提到的‘庐陵反正’事件,即唐中宗李显的复位,虽然表面上是因为一些梦境和预兆,但实际上狄仁杰的‘姑侄子母之说’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预兆的信仰,同时也显示了狄仁杰如何利用这些信仰来影响政治决策。
王方庆的回答则展示了另一种政治智慧。他以自己的儿子远任地方官职为例,暗示武则天不应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远离权力中心。这种间接的劝谏方式,既表达了对武则天的忠诚,又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显示了其深厚的政治素养。
最后,文中提到‘慈主可以情动,明主当以理格’,这是对武则天政治风格的评价。武则天虽然以严厉著称,但她也能被情感所动,这在她对狄仁杰的信任和对张柬之的重用中得到了体现。狄仁杰和张柬之之所以能在武则天手下发挥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并适应武则天的政治风格,既利用她的情感,又符合她的理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唐朝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人物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