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原文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忧,遣使来言关南之地。地是石晋所割,后为周世宗所取。

富弼奉使,往见契丹主曰:“两朝继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

契丹主曰:“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将以何为?群臣请举兵而南,吾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

弼曰:“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且北朝与富弼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与,抑人主当之与?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弼又曰:“雁门者,备元昊也。塘水始于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旧,民兵亦补阙,非违约也。”

契丹主曰:“虽然,吾祖宗故地,当见还耳。”

弼曰:“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地,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边批:占上风。)

既退,刘六符曰:“吾主耻受金币,坚欲十县,何如?”

弼曰:“本朝皇帝言:‘为祖宗守国,岂敢望以土地与人?北朝所欲,不过租赋耳,朕不忍多杀两朝赤子,故屈地增币以代之。’(边批:占上风。)若必欲得地,是志在败盟,假此为辞耳。”

明日契丹主召弼同猎,引弼马自近,谓曰:“得地则欢好可久。”

弼曰:“北朝既以得地为荣,南朝必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一荣一辱哉?”

猎罢,六符曰:“吾主闻公荣辱之言,意甚感悟,今唯结姻可议耳。”

弼曰:“婚姻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嫁,赍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

弼还报,帝许增币。

契丹主曰:“南朝既增我币,辞当曰‘献’。”

弼曰:“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边批:占上风。)

契丹主曰:“然则为‘纳’。”,弼亦不可,

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币遗我,是惧我矣,于二字何有?若我拥兵而南,得无悔乎?”

弼曰:“本朝兼爱南北,(边批:占上风。)故不惮更成,何名为惧?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当以曲直为胜负,非使臣之所知也。”

契丹主曰:“卿勿固执,古有之矣。”

弼曰:“自古唯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时赠遗,或称献纳,其后颉利为太宗所擒。(边批:占上风。)岂复有此哉?”

契丹主知不可夺,自遣人来议。

帝用晏殊议,竟以“纳”字与之。(边批:可恨。)

〔评〕富郑公与契丹主往复再四,句句占上风,而语气又和婉,使人可听。此可与李邺侯参看,说辞之最善也。

弼始受命往,闻一女卒,再往,闻一男生,皆不顾。得家书,未尝发,辄焚之,曰:“徒乱人意。”有此一片精诚,自然不辱君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译文

契丹趁着朝廷有西夏的忧患,派遣使者来谈论关南的土地。这块土地是石晋割让的,后来被周世宗夺取。

富弼奉命出使,前往见契丹主说:“两朝继续友好,已经将近四十年,突然要求割地,为什么呢?”

契丹主说:“南朝违背了约定,封锁了雁门,增加了塘水,修治了城隍,登记了民兵,这是要做什么?群臣请求出兵南下,我认为不如派遣使者要求土地,要求不到,再出兵也不晚。”

富弼说:“北朝忘记了章圣皇帝的大德吗?澶渊之战,如果听从诸将的建议,北兵没有逃脱的。而且北朝与富弼中国通好,那么君主独享其利,而臣下无所获;如果用兵,那么利益归于臣下,而君主承担其祸。所以劝用兵的人,都是为自己谋划罢了。现在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想要用兵,能保证必胜吗?即使胜利,损失的兵马,群臣承担还是君主承担?如果通好不断,岁币全部归君主,群臣有什么利益呢?”

契丹主大为醒悟,点头赞同了很久。

富弼又说:“雁门是为了防备元昊。塘水始于何承矩,事情在通好之前。城隍是修旧,民兵也是补充缺额,不是违背约定。”

契丹主说:“虽然如此,我祖宗的故地,应当归还。”

富弼说:“晋朝用卢龙贿赂契丹,周世宗又夺取关南地,都是不同朝代的事情,如果各自要求土地,难道对北朝有利吗?”(边批:占上风。)

退下后,刘六符说:“我主耻于接受金币,坚决要求十县,怎么样?”

富弼说:“本朝皇帝说:‘为祖宗守国,岂敢希望用土地与人?北朝想要的,不过是租赋罢了,朕不忍心多杀两朝的百姓,所以委屈地增加岁币来代替。’(边批:占上风。)如果一定要得到土地,这是志在破坏盟约,以此为借口罢了。”

第二天契丹主召富弼一同打猎,拉着富弼的马靠近自己,说:“得到土地则友好可以长久。”

富弼说:“北朝既然以得到土地为荣,南朝必然以失去土地为辱,兄弟之国,岂能一荣一辱呢?”

打猎结束后,刘六符说:“我主听了您关于荣辱的话,非常感悟,现在只有结亲可以商议了。”

富弼说:“婚姻容易产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嫁,陪嫁不过十万缗,哪里比得上岁币的无穷利益呢。”

富弼回报,皇帝同意增加岁币。

契丹主说:“南朝既然增加了我的岁币,辞令应当说‘献’。”

富弼说:“南朝为兄,哪有兄献于弟的道理?”(边批:占上风。)

契丹主说:“那么就说‘纳’。”富弼也不答应,

契丹主说:“南朝既然用厚币给我,是惧怕我了,对这两个字有什么?如果我拥兵南下,难道不会后悔吗?”

富弼说:“本朝兼爱南北,(边批:占上风。)所以不怕重新达成协议,怎么能说是惧怕呢?如果不得已而至于用兵,那么应当以曲直为胜负,不是使臣所能知道的。”

契丹主说:“你不要固执,古代有这样的例子。”

富弼说:“自古以来只有唐高祖借兵突厥。当时赠送,或称献纳,后来颉利被太宗擒获。(边批:占上风。)难道还有这样的事情吗?”

契丹主知道无法改变,自己派人来商议。

皇帝采纳了晏殊的建议,最终用“纳”字。(边批:可恨。)

〔评〕富郑公与契丹主反复辩论,句句占上风,而语气又和婉,使人易于接受。这可以与李邺侯相提并论,是辞令中最善的。

富弼开始受命出使时,听说一个女儿去世,再次出使时,听说一个儿子出生,都不顾。收到家书,未曾打开,就烧掉了,说:“只会扰乱人心。”有这样一片精诚,自然不辱君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注解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辽朝,与宋朝长期对峙。

关南之地:指中国北方的重要战略地区,历史上多次成为宋辽争夺的焦点。

石晋:指五代时期的后晋,由石敬瑭建立,曾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周世宗:五代时期后周的皇帝柴荣,曾收复部分被契丹占领的土地。

富弼: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多次出使辽国,成功维护了宋辽和平。

澶渊之役:北宋与辽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最终以签订《澶渊之盟》结束,确立了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

岁币: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的贡品,以维持和平。

雁门:中国古代的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省,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元昊:西夏的开国皇帝,曾多次与宋朝发生冲突。

何承矩:北宋时期的官员,曾负责修筑水利工程。

城隍:古代城市的守护神,也指城墙和护城河。

民兵:古代由平民组成的非正规军队,用于补充正规军的不足。

刘六符:辽国的官员,曾与富弼进行外交谈判。

长公主:皇帝的女儿,通常指皇帝的姐姐或妹妹。

缗:古代货币单位,相当于一千文钱。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曾借助突厥的力量建立唐朝。

颉利:突厥的可汗,曾被唐太宗李世民俘虏。

晏殊: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曾参与外交决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评注

富弼与契丹主的外交对话展现了北宋时期外交策略的高超技巧。富弼在面对契丹的领土要求时,不仅坚持了宋朝的立场,还通过巧妙的言辞和逻辑,成功地说服了契丹主放弃武力威胁,转而接受岁币的和平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富弼的外交智慧和谈判技巧。

富弼在谈判中多次提到澶渊之役,强调宋辽之间的和平关系来之不易,提醒契丹主不要轻易破坏这一和平局面。他还巧妙地利用了契丹内部的利益分歧,指出用兵只会让契丹的臣下获利,而契丹主本人将承担战争的风险和损失。这种策略不仅削弱了契丹主用兵的决心,还使其意识到和平对双方都有利。

富弼在谈判中还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他引用唐高祖借兵突厥的历史典故,巧妙地反驳了契丹主关于“献纳”的说法,表明宋朝不会屈从于外部的压力。这种以史为鉴的策略,不仅增强了富弼的谈判底气,也让契丹主意识到宋朝的决心和实力。

富弼的外交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言辞和逻辑,还在于他的忠诚和敬业精神。他在出使期间,不顾家中的变故,全身心投入到外交任务中,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契丹主的尊重,也为宋朝赢得了宝贵的外交胜利。

总的来说,富弼的外交谈判是北宋时期外交智慧的典范。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敬业精神,成功维护了宋朝的利益,避免了战争的爆发。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富弼个人的外交才能,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外交策略的成熟和灵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语智部-富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0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