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齐桓公-原文
宁戚,卫人,饭牛车下,扣角而歌。
齐桓公异之,将任以政。
群臣曰:“卫去齐不远,可使人问之,果贤,用未晚也。”
公曰:“问之,患其有小过,以小弃大,此世所以失天下士也。”
乃举火而爵之上卿。
〔评〕孔明深知魏延之才,而又知其才之必不为人下,故未免虑之太深,防之太过,持之太严,宁使有余才,而不欲尽其用,其不听子午谷之计者,胆为识掩也。
呜呼,胆盖难言之矣!
魏以夏侯楙镇长安。
丞相亮伐魏,魏延献策曰:“楙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走,比东方相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亮以为危计,不用。
齐桓公任登为中牟令,荐士于襄主,曰瞻胥已,襄主以为中大夫。
相室谏曰:“君其耳而未之目也,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
襄子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
此亦齐桓之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齐桓公-译文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牛车下吃饭,敲击牛角唱歌。
齐桓公觉得他不同寻常,打算任命他处理政事。
群臣说:“卫国离齐国不远,可以派人去查问一下,如果他真的贤能,再任用也不迟。”
齐桓公说:“去查问,担心他有些小过失,因为小过失而放弃大才能,这是世上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点燃火把,封他为上卿。
〔评〕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才能,但又知道他的才能必定不会屈居人下,所以不免考虑得太深,防备得太严,宁可让他有多余的才能,也不愿让他充分发挥,他不采纳子午谷的计策,是因为胆识被掩盖了。
唉,胆识真是难以言说啊!
魏国派夏侯楙镇守长安。
诸葛亮伐魏时,魏延献策说:“夏侯楙胆小无谋,现在给我五千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再向北,不过十天,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来,必定弃城逃跑,等到东方的援军赶到,还需要二十多天。而您从斜谷来,也足以到达。这样一来,咸阳以西就可以一举平定了!”
诸葛亮认为这个计策太冒险,没有采纳。
齐桓公任命登为中牟令,向襄主推荐士人,说瞻胥已,襄主任命他为中大夫。
相室劝谏说:“您只是听说了他,还没有亲眼见过他,任命他为中大夫这么容易吗?”
襄子说:“我任用登,已经听说了他并且亲眼见过他,登所推荐的人,我也听说了并且亲眼见过,这样用耳目识人永远不会停止!”
这也是齐桓公的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齐桓公-注解
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因在齐桓公面前展示才华而被重用,成为上卿。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以善于用人著称,是春秋五霸之一。
上卿:古代官名,位列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重要事务。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但因性格刚烈,与诸葛亮关系复杂。
子午谷之计:魏延提出的军事策略,建议通过子午谷奇袭长安,但未被诸葛亮采纳。
夏侯楙: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镇守长安,因怯懦无谋而被魏延视为易攻目标。
中牟令: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中牟地区的行政事务。
襄主:指赵襄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以善于用人著称。
中大夫:古代官名,位列诸侯国中的中级官员,负责国家重要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齐桓公-评注
本文通过宁戚、魏延和齐桓公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君主在用人方面的智慧与胆识。宁戚虽出身卑微,但因才华横溢而被齐桓公破格重用,体现了齐桓公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齐桓公认为,若因小过而弃大才,是失天下士的原因,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贤君对人才的重视与宽容。
魏延的故事则从反面揭示了用人中的复杂性与风险。诸葛亮深知魏延的才能,但也因其性格刚烈、不甘人下而对其持谨慎态度。魏延提出的子午谷之计虽具战略价值,但因风险过高而被诸葛亮否决。这一决策反映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谨慎与权衡,同时也揭示了古代将领在军事决策中的胆识与智慧之间的博弈。
齐桓公任登为中牟令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君主在用人上的智慧。赵襄子对登的推荐持开放态度,认为通过耳闻目睹的方式选拔人才是合理的,这种用人理念体现了古代贤君对人才的信任与尊重。赵襄子的观点与齐桓公的用人智慧相呼应,共同揭示了古代贤君在用人上的远见与胆识。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在用人方面的智慧与哲学。无论是齐桓公的唯才是举,还是诸葛亮的谨慎权衡,亦或是赵襄子的信任与尊重,都反映了古代贤君在用人上的深刻思考与实践。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社会的用人理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叙事,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宁戚的才华、魏延的勇猛、诸葛亮的谨慎、齐桓公的胆识以及赵襄子的智慧,都在短短的文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种叙事手法既保留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又赋予了故事以文学的魅力,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文学的美感。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展现了古代中国在用人方面的智慧与哲学,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同时,其简洁而生动的叙事手法也赋予了故事以文学的魅力,使其成为一篇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