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耿纯-原文
东汉真定王扬谋反,光武使耿纯持节收扬。
纯既受命,若使州郡者至真定,止传舍。
扬称疾不肯来,与纯书,欲令纯往。
纯报曰:“奉使见侯王牧守,不得先往,宜自强来!”
时扬弟让、从兄绀皆拥兵万余。
扬自见兵强而纯意安静,即从官属诣传舍,兄弟将轻兵在门外。
扬入,纯接以礼,因延请其兄弟,皆至,纯闭门悉诛之。
勒兵而出,真定震怖,无敢动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耿纯-译文
东汉时期,真定王扬策划叛乱,光武帝派遣耿纯持节前往收服扬。
耿纯接受命令后,像往常一样前往州郡,到达真定后,停留在传舍。
扬声称有病不愿前来,写信给耿纯,希望耿纯能前往见他。
耿纯回复说:“我奉命来见侯王和牧守,不能先前往,你应该自己前来!”
当时,扬的弟弟让和堂兄绀都各自拥有万余兵力。
扬看到自己兵力强大而耿纯态度平静,便带着随从官员前往传舍,他的兄弟则带着轻兵在门外等候。
扬进入后,耿纯以礼相待,随后邀请他的兄弟也进来,等他们都到了,耿纯关上门将他们全部诛杀。
随后,耿纯带领军队离开,真定地区的人们感到震惊和恐惧,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耿纯-注解
东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5年至220年,由刘秀(光武帝)建立,继承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真定王扬:东汉时期的一个诸侯王,真定是地名,扬是其名,因谋反被光武帝派遣耿纯处理。
光武:即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公元25年至57年在位。
耿纯:东汉初年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平定王莽末年的动乱,后成为光武帝的重要支持者。
持节:古代使者或官员出使时所持的符节,象征皇帝的权威和使命。
传舍:古代供官员或使者暂住的驿站或官舍。
牧守:古代对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负责管理一州或一郡的政务。
勒兵:指挥军队,带领士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耿纯-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汉初年真定王扬谋反的事件,展现了光武帝刘秀的果断和耿纯的机智与勇敢。故事发生在东汉初年,当时国家刚刚从王莽篡汉的动荡中恢复,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政权,必须迅速平定各地的叛乱。真定王扬的谋反是对中央权威的挑战,光武帝派遣耿纯持节前往处理,显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耿纯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使者的职责与智慧。他到达真定后,并未直接前往扬的府邸,而是选择在传舍等待,表现出对礼仪的尊重和对局势的谨慎。扬称病不肯前来,试图通过书信让耿纯前往,但耿纯以‘奉使见侯王牧守,不得先往’为由拒绝,强调了自己的使命和权威。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中央的尊严,也迫使扬不得不亲自前来。
扬的兄弟让和绀拥兵万余,显示出扬家族的强大军事力量。然而,耿纯的冷静和策略使得扬最终选择亲自前往传舍。耿纯以礼相待,表面上表现出对扬的尊重,实际上却在暗中布置,最终在扬及其兄弟进入传舍后,迅速采取行动,将其全部诛杀。这一举动不仅迅速平息了叛乱,也震慑了其他潜在的叛乱者。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权谋与礼仪。耿纯的行为既符合礼仪规范,又充满了权谋智慧,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双重特质。同时,故事也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以及在这种博弈中,中央如何通过智慧和武力来维护统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有力,叙事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作者通过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耿纯的机智与果断,以及扬的傲慢与失败。特别是耿纯在传舍中的一举一动,既符合礼仪,又暗藏杀机,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是对东汉初年政治局势的真实反映,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叛乱和巩固政权的范例。耿纯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和勇气,更在于他对中央权威的坚定维护,这对后世的政治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