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总序-原文
冯子曰:凡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
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
其不入不犯,其无胆也,智也。
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入耶?
智藏于心,心君而胆臣,君令则臣随。
令而不往,与夫不令而横逞者,其君弱。
故胆不足则以智炼之,胆有余则以智裁之。
智能生胆,胆不能生智。
刚之克也,勇之断也,智也。
赵思绾尝言:“食人胆至千,刚勇无敌。”
每杀人,辄取酒吞其胆。
夫欲取他人之胆。益己之胆,其不智亦甚矣!
必也取他人之智,以益己之智,智益老而胆益壮,
则古人中之以“威克”、以“识断”者,若而人,吾师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总序-译文
冯子说:凡是承担天下大事的人,都需要有胆量;而能够成功,则靠的是智慧。
知道水会淹死人,所以不会陷入水中;知道火会烧伤人,所以不会去触碰火。
之所以不陷入水中、不触碰火,不是因为缺乏胆量,而是因为有智慧。
如果自信入水一定不会淹死,入火一定不会烧伤,那还有什么好怕而不去尝试呢?
智慧藏在心中,心是君主,胆是臣子,君主下令,臣子就会跟随。
如果君主下令而臣子不执行,或者君主不下令而臣子擅自行动,那么这样的君主是软弱的。
所以,如果胆量不足,就用智慧来锻炼它;如果胆量过剩,就用智慧来约束它。
智慧可以产生胆量,但胆量不能产生智慧。
刚强能够克服困难,勇敢能够果断决策,这都是智慧的表现。
赵思绾曾经说:“吃下千个人的胆,就能变得刚强勇敢,无人能敌。”
每次杀人后,他就会取酒吞下那人的胆。
想要通过夺取他人的胆来增强自己的胆量,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应该做的是吸取他人的智慧,来增强自己的智慧,智慧越丰富,胆量就越强大,
这样,古人所说的“以威严克服困难”、“以见识果断决策”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的老师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总序-注解
胆:在古文中,胆常指勇气、决断力。这里指承担天下大事所需的勇气。
智:智慧、明智。指在行动中运用智慧以避免危险或错误。
心君而胆臣:比喻心智是君主,胆量是臣子。心智指挥胆量,胆量服从心智。
赵思绾:五代时期的人物,以残忍著称,曾食人胆以增强自己的勇气。
威克:指通过威严和力量来克服困难或敌人。
识断:指通过知识和判断力来做出决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胆智部-总序-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冯子的言论,主要探讨了胆量与智慧在承担天下大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冯子提出,承担天下大事首先需要的是胆量,即勇气和决断力,而成功则依赖于智慧。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基本要求,即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更要有智慧去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
文中通过对比水火之险,形象地说明了智慧的重要性。知道水会淹死人,火会烧伤人,因此不去涉险,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来源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预见,是胆量的前提和基础。冯子进一步指出,心智如同君主,胆量如同臣子,心智指挥胆量,胆量服从心智。这种比喻强调了心智在决策中的主导地位,胆量虽然重要,但必须受到心智的指导和约束。
此外,文中还通过赵思绾的例子,批评了单纯依赖胆量而忽视智慧的行为。赵思绾食人胆以求增强勇气,这种行为不仅残忍,而且极其不智。冯子认为,真正的勇气和力量应该来源于智慧的积累和运用,而不是通过极端和野蛮的手段来获得。
最后,冯子提出了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智慧来增强自己的智慧和胆量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了学习和智慧传承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可以使自己的智慧更加成熟,胆量更加坚定。这种以智慧为基础的胆量,才是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是古人所推崇的“威克”和“识断”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深刻阐述了胆量与智慧的关系,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比喻,强调了智慧在决策和行动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