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原文

万历戊子,杭郡北门外有居民,年望六而丧妻。

二子妇皆美,而事翁皆孝敬。

一日忽有老妪立于门,自晨至午,若有期待而不至者。

翁出入数次。怜其久立,命二子妇询其故,妇曰:“吾子忤逆,将诉之官,期姐子同往,久候不来,腹且枵矣。”

子妇怜而饭之,言论甚相惬,至暮,期者不来,因留之宿,一住旬日。

凡子妇操作,悉代其劳,而女工尤精。

子妇唯恐其去也,谓妪无夫而子不孝,茕茕无归,力劝翁娶之,翁乃与合。

又旬余,妪之子与姐子始寻觅而来,拜跪告罪,妪犹厉詈不已,翁解之,乃留饮。

其人即拜翁为继父,喜母有所托也。

如此往来三月,一日妪之孙来,请翁一门,云已行聘,妪曰:“子妇来何容易,吾与翁及两郎君来耳。”

往则醉而返。

又月余,其孙复来请云:“某日毕姻,必求二姆同降。”

子妇允其请,且多贷衣饰,盛妆而往,妪子妇出迎,面黄如病者,日将晡,妪子请二姆迎亲,且曰:“乡间风俗若是耳。”

妪佯曰:“汝妻虽病,今日称姑矣,何以不自往迎,而烦二位乎?”

其子曰:“规模不雅,无以取重。既来此,何惜一往?”

妪乃许之,于是妪与病妇及二子妇俱下船去,更余不返,妪子假出觇,孙又继之,皆去矣。(边批:金蝉脱壳计。)

及天明,遍觅无踪,访之房主,则云:“五六月前来租房住,不知其故。”

翁父子怅怅而归,亲友来取衣饰,倾囊偿之,而二妇家来觅女不得,讼之官,翁与子恨极,因自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译文

万历年间,杭州城北门外有一位居民,年近六十,妻子去世。

他的两个儿媳都很漂亮,并且对公公非常孝顺。

一天,突然有一位老妇人站在门口,从早晨一直站到中午,好像在等什么人却没有等到。

公公进出几次,见她站了很久,心生怜悯,便让两个儿媳去询问原因。老妇人说:“我儿子不孝,我要去官府告他,等我姐姐的儿子一起来,但他迟迟不来,我肚子都饿了。”

儿媳们同情她,给她饭吃,交谈中感到非常投缘。到了晚上,等的人还没来,于是留她住下,一住就是十天。

老妇人帮忙做家务,尤其擅长女工。

儿媳们担心她离开,说她没有丈夫,儿子又不孝,孤苦无依,极力劝公公娶她,公公便与她结合了。

又过了十多天,老妇人的儿子和姐姐的儿子终于找来了,跪地认错,老妇人仍然严厉责骂,公公劝解后,留他们吃饭。

老妇人的儿子当即拜公公为继父,高兴母亲有了依靠。

这样来往了三个月,一天老妇人的孙子来请公公一家,说已经订婚了,老妇人说:“儿媳们来不容易,我和公公以及两位郎君来就行了。”

他们去了,喝醉后回来。

又过了一个多月,孙子又来请,说:“某天结婚,一定要请两位婶婶一起来。”

儿媳们答应了,还借了很多衣服首饰,盛装前往。老妇人的儿媳出来迎接,脸色蜡黄像生病了一样。快到傍晚时,老妇人的儿子请两位婶婶去迎亲,说:“乡下的风俗就是这样。”

老妇人假装说:“你妻子虽然病了,但今天已经是婆婆了,为什么不自己去迎亲,还要麻烦两位婶婶呢?”

她儿子说:“这样显得不体面,不够隆重。既然来了,何必吝啬走一趟?”

老妇人同意了,于是老妇人、病妇和两位儿媳一起上船离开,过了很久也没回来。老妇人的儿子假装出去查看,孙子也跟着去了,结果都走了。(边批:金蝉脱壳计。)

到了天亮,到处找都找不到人,问房东,房东说:“他们是五六个月前租的房子,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公公和儿子失望地回家,亲友来取衣服首饰,他们倾家荡产偿还。两位儿媳的家人找不到女儿,告到官府,公公和儿子悔恨至极,最终自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注解

万历戊子: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具体年份,即公元1588年。

杭郡:指杭州,古代的一个郡名。

年望六:指年龄接近六十岁。

子妇:指儿子的妻子,即儿媳。

老妪:指老年妇女。

枵:空腹,饥饿。

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厉詈:严厉责骂。

晡:指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间。

金蝉脱壳计:一种计谋,比喻用巧妙的方法逃脱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杭州北门外的故事,通过一个老妪的出现和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婚姻习俗以及人性的复杂。

首先,故事中的老妪形象鲜明,她自称儿子不孝,欲诉之官,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的一部分。她的出现和后续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欺诈行为。

其次,故事中的翁和子妇对老妪的同情和帮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仁爱精神。他们不仅给予老妪食物和住宿,还试图通过婚姻来解决她的困境。这种对弱者的关怀和帮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然而,故事的发展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险恶。老妪的真实意图逐渐显露,她利用翁和子妇的善良,最终骗取了他们的财物,并导致翁和子妇的自尽。这一结局不仅令人唏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道德沦丧和法律不健全的问题。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故事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情节发展紧凑,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明朝社会的家庭伦理、婚姻习俗以及人性的复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老妪骗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9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