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原文

乡一老妪,向诵经,有古铜磬,一贼以石块作包,负之至媪门外。

人问何物,曰:“铜磬,将鬻耳。”

入门见无人,弃石于地,负磬反向门内曰:“欲买磬乎?”

曰:“家自有。”

贼包磬复负而出,内外皆不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译文

乡里有一位老妇人,平时喜欢诵经,家中有一个古老的铜磬。

一天,一个小偷用石块包成包裹,背着它来到老妇人的门外。

有人问他背的是什么,他说:“是铜磬,打算卖掉。”

小偷进门后,发现屋里没人,就把石块扔在地上,背着铜磬反身向门内问:“想买磬吗?”

老妇人回答:“家里已经有了。”

小偷于是把铜磬包好,背着它离开了,屋里屋外的人都没有察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注解

老妪:指年老的妇女,通常用于称呼年长的女性。

诵经:指诵读佛经,是佛教信徒的一种修行方式。

古铜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通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宫廷音乐中。

鬻:出售、贩卖的意思。

贼:指小偷或强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一些生活细节和人性特点。故事中的老妪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在家中诵经,拥有一件珍贵的古铜磬。这个铜磬不仅是她的宗教用品,也可能是一件传家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故事中的贼人则是一个狡猾的小偷,他利用石块伪装成铜磬,试图通过欺骗的手段将铜磬偷走。贼人的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盗窃现象的普遍性,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时的贪婪和狡诈。

故事的高潮在于贼人进入老妪家中后,发现家中无人,便弃石于地,负磬反向门内询问是否有人要买磬。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贼人的机智和胆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和宽容。老妪的回答“家自有”则表明她对铜磬的珍视和对贼人的警惕。

最后,贼人包磬复负而出,内外皆不觉,这一结局既讽刺了贼人的狡猾,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盗窃行为的防范意识不足。整个故事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蕴含了深刻的道德寓意。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贪婪和欺骗,同时也强调了诚信和信任的重要性。从艺术特色来看,故事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性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风俗的生动记录,也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反思。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窃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9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