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原文

王守仁王阳明年十二,继母待之不慈。

父官京师,公度不能免。

以母信佛,乃夜潜起,列五托子于室门。

母晨兴,见而心悸。

他日复如之,母愈骇,然犹不悛也。

公乃于郊外访射鸟者,得一异形鸟,生置母衾内,母整衾,见怪鸟飞去。

大惧,召巫媪问之。

公怀金赂媪,诈言:“王状元前室责母虐其遗婴,今诉于天,遣阴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鸟是也。”

后母大恸,叩头谢不敢,公亦泣拜良久。

巫故作恨恨,乃蹶然苏。

自是母性骤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译文

王守仁(王阳明)十二岁时,继母对他不慈爱。

父亲在京城做官,王守仁觉得无法避免继母的虐待。

因为继母信佛,王守仁便在夜里偷偷起床,在房间门口摆放了五个托子。

继母早上起来,看到后心里感到害怕。

后来王守仁又这样做了几次,继母更加害怕,但仍然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

于是王守仁到郊外找到一位射鸟的人,得到一只形状奇特的鸟,把它活生生地放在继母的被子里。继母整理被子时,看到怪鸟飞走了。

继母非常害怕,召来巫婆询问。

王守仁带着金子贿赂巫婆,让她假装说:“王状元的前妻责怪继母虐待她的遗孤,现在向天申诉,派阴兵来收你的魂魄,被子里的鸟就是阴兵。”

继母听后非常悲痛,叩头谢罪表示不敢再虐待王守仁,王守仁也哭泣着跪拜了很久。

巫婆假装愤怒,然后突然苏醒过来。

从此以后,继母的性格突然改变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注解

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字伯安,号阳明,世称王阳明。

继母:父亲再娶的妻子,通常指非生母。

五托子:古代的一种迷信物品,用于驱邪或祈福。

巫媪:古代的女巫,负责占卜、驱邪等迷信活动。

阴兵:迷信中认为的阴间的士兵,常用来恐吓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评注

这段文字描述了王阳明少年时期与继母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过程。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他利用继母的迷信心理,巧妙地改变了她对自己的态度。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继母与继子之间的复杂关系。继母的不慈和继子的机智应对,是当时社会常见的家庭矛盾之一。王阳明通过智慧和策略,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显示了他早熟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故事不仅展示了王阳明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迷信风气。王阳明利用继母的迷信心理,通过巫媪的恐吓,成功地改变了继母的行为。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迷信的依赖,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迷信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紧凑的情节安排,成功地塑造了王阳明的形象。他的机智、勇敢和孝顺,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和对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继母的心理变化也通过细腻的描写,显得真实可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社会和王阳明的早期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的性格形成及其后来的哲学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王守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9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