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定远弓手-原文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
有一偷亦精此技,每欲与决生死。
一日,弓手因事至村,值偷适在市饮,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
久之,各未能进,弓手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你皆健者,汝敢与我尉前决生死乎?”
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而毙,盖乘其隙也。
又有人曾遇强寇,斗方接刃,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胸。
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反为所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定远弓手-译文
濠州定远县有一个擅长使用长矛的弓箭手。
有一个小偷也精通这种技艺,常常想要与他决一死战。
一天,弓箭手因为有事来到村里,正好小偷在市场上喝酒,形势无法回避,于是两人便拔出长矛打斗起来。
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一样。
打斗了很久,双方都没有取得进展,弓箭手突然对小偷说:“尉官来了,我和你都是强壮的人,你敢在尉官面前和我决一死战吗?”
小偷回答说:“好。”
弓箭手随即刺向小偷,将其杀死,原来是抓住了对方的破绽。
还有一个人曾经遇到强盗,双方刚刚交手,强盗先含了一口水,突然喷向他的脸,那人一时愣住,强盗的刀已经刺入了他的胸膛。
后来有一个壮士再次遇到这个强盗,已经事先知道强盗会喷水,强盗再次使用这一招,结果反而被壮士刺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定远弓手-注解
濠州定远县:濠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一带。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古代属濠州管辖。
弓手:古代指擅长使用弓箭或长矛的士兵或民间武艺高手。
矛:古代一种长柄武器,主要用于刺击。
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或军事指挥的官员。
噀:喷水或喷吐的动作。
揕:刺入、插入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定远弓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武术对决中的智慧与技巧。第一个故事中,弓手与偷的对决不仅是武艺的较量,更是心理战术的运用。弓手利用偷对尉的畏惧心理,巧妙地制造了对方的疏忽,从而一击致命。这种以智取胜的策略,反映了古代武术中‘以柔克刚’的思想,强调在战斗中不仅要依靠力量,更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心理战术。
第二个故事则展示了在面对敌人时,预先了解对手战术的重要性。强寇通过噀水的方式迷惑对手,使其措手不及,但壮士因为事先知晓这一战术,反而利用对方的习惯性动作反击成功。这体现了古代武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情报和预判在战斗中的关键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武术技巧的描写,更是对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智慧较量的缩影。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中,通过智慧和技巧来保护自己、战胜对手。这种智慧与技巧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双全’理念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快,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战斗场景。作者通过对比两个故事的不同结局,巧妙地传达了智慧与预判的重要性,使得故事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武术文化的记录,也是对古代社会风貌的反映。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社会中,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生存和竞争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在面对危险和挑战时,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应对,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