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假跛书生假断脚偷-原文
阊门有匠,凿金于肆。
忽一士人,巾服甚伟,跛曳而来,自语曰:“暴令以小过毒挞我,我必报之!”
因袖出一大膏药,薰于炉次,若将以治疮者。
俟其熔化,急糊匠面孔,匠畏热,援以手,其人即持金奔去。
又一家门集米袋,忽有躄者,垂腹甚大,盘旋其足而来,坐米袋上,众所共观,不知何由。
匿米一袋于胯下,复盘旋而去。
后失米,始知之。
盖其腹衬塞而成,而躄亦伪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假跛书生假断脚偷-译文
在阊门有一个工匠,在店铺里雕刻金属。
突然有一个士人,穿着华丽的头巾和衣服,跛着脚慢慢走来,自言自语说:“暴令因为小错狠狠地打了我,我一定要报复他!”
于是他从袖子里拿出一大块膏药,放在炉子旁边熏烤,好像要用来治疗疮伤。
等到膏药熔化后,他急忙把膏药糊在工匠的脸上,工匠因为怕热,用手去抓,那人就趁机拿着金子跑了。
另外有一家门口堆放着米袋,突然有一个跛脚的人,肚子垂得很大,用脚盘旋着走来,坐在米袋上,大家都看到了,但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他把一袋米藏在胯下,然后又盘旋着离开了。
后来发现米少了,才知道是他偷的。
原来他的肚子是用东西塞满的,跛脚也是假装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假跛书生假断脚偷-注解
阊门:古代城门名,常指苏州的城门,这里泛指城门附近。
匠:手工艺人,这里指金匠。
巾服甚伟:形容士人的服饰非常华丽,巾指头巾,服指衣服,甚伟表示非常华丽。
跛曳:跛脚拖着脚步走,形容行走不便。
暴令:指严厉的官员或命令。
毒挞:严厉的鞭打或惩罚。
膏药:中医外用药,用于治疗疮疡等。
薰:用烟熏,这里指加热膏药。
糊:涂抹,这里指将膏药贴在脸上。
躄者:跛脚的人,这里指假装跛脚的人。
垂腹甚大:形容腹部下垂且非常大,这里指假装腹部有东西。
盘旋其足:形容走路时脚部动作不自然,这里指假装跛脚。
胯下:指两腿之间,这里指藏匿米袋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假跛书生假断脚偷-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小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中一些人的狡猾和机智。第一个故事中,士人利用膏药的特性,巧妙地转移了金匠的注意力,从而成功盗取了金子。这不仅展示了士人的机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金匠的信任和依赖。第二个故事中,躄者通过伪装和巧妙的手法,成功偷走了米袋,这同样展示了其高超的伪装技巧和机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智慧和机智的崇拜。在古代,智慧和机智往往被视为生存和成功的关键。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通过智慧和机智,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智慧和机智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两个故事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两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线索。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智慧和机智的重视。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小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智慧和机智,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线索。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