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俞羡章-原文
吴中镂书多利,而甚苦翻刻。
俞羡章刻《唐类函》将成,先出讼牒,谬言新印书若干,载往某处,被盗劫去,乞官为捕之,因出赏格,募盗书贼。
由是《类函》盛行,无敢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俞羡章-译文
在吴中地区,雕刻书籍的利润很高,但翻刻(盗版)的问题非常严重。
俞羡章在刻印《唐类函》即将完成时,先发布了一份诉讼文书,谎称新印的书籍若干本,在运往某地的途中被盗贼劫走,请求官府帮忙抓捕盗贼,并因此发布了悬赏,招募捉拿盗书贼的人。
因此,《唐类函》得以广泛流传,没有人敢再翻刻(盗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俞羡章-注解
吴中:指中国江苏省苏州一带,历史上以文化繁荣、印刷业发达著称。
镂书:指雕刻印刷的书籍,即木版印刷的书籍。
俞羡章:明代著名的出版家和刻书家,以刻印高质量书籍闻名。
《唐类函》:一部唐代的类书,即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广泛,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讼牒:古代指诉讼文书,这里指俞羡章为了打击盗版而向官府提出的诉讼。
赏格:指悬赏的金额或条件,用于激励人们提供线索或抓捕罪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俞羡章-评注
这段文字描述了明代出版家俞羡章为了保护自己刻印的《唐类函》免受盗版侵害,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通过向官府提出虚假的诉讼,声称新印的书籍被盗,以此引起官方的重视,并通过悬赏的方式打击盗版行为。这一策略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版权,也使得《唐类函》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作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和版权意识的萌芽。俞羡章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他的策略展示了当时出版家对文化产品的珍视和对盗版行为的坚决抵制。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结果,生动地描绘了俞羡章的智慧和策略。文字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清晰地传达出事件的经过和意义,体现了古文简洁而有力的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代出版业和版权保护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俞羡章的个人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产品的态度和保护措施。这对于理解明代文化产业的运作和版权保护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和版权意识的萌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对俞羡章个人智慧的赞美,也是对明代文化产业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