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邸假宦官-原文
嘉靖间,一士人候选京邸有官矣,然久客橐,欲贷千金。
与所故游客谈。数日报命,曰:“某中贵允尔五百。”
士人犹恨少,客曰:“凡贷者例以厚贽先。内相性喜谀苟得其欢,即请益非难也。”
士人拮据,凑贷器币,约值百金,为期人谒及门。
堂轩丽巨,苍头庐儿皆曳绮缟,两壁米袋充栋,皆有御用字。
久之,主人出。壮横肥,以两童子头抵背而行,享礼微笑,许贷八百,
庐儿曰:“已晚,须明日。”主人可之。
士人既出,喜不自胜,客复属耳:“当早至,我俟于此。”
及明往,寥然空宅,堂下煤土两堆,皆袋所倾。
问主宅者,曰:“昨有内相赁宅半日,知是谁?”
客亦灭迹,方悟其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邸假宦官-译文
在嘉靖年间,有一位士人候选京城的官邸,已经有了官职,但因为长期在外地,想要借一千两银子。
他与一位旧时的游客交谈。几天后,游客回报说:“某位中贵人答应借你五百两。”
士人觉得太少,游客说:“通常借钱的人要先送厚礼。中贵人喜欢奉承,只要讨得他的欢心,再借多点也不难。”
士人手头拮据,凑了一些器皿和钱币,大约值一百两银子,约定时间去拜访。
到了那里,看到堂屋华丽巨大,仆人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两边的墙壁上堆满了米袋,上面都有“御用”字样。
过了很久,主人出来了。他身材魁梧肥胖,由两个童子扶着背走路,微笑着接受了礼物,答应借八百两银子,
仆人说:“已经晚了,要等到明天。”主人同意了。
士人出来后,高兴得不得了,游客又叮嘱他:“明天早点来,我在这里等你。”
第二天士人去了,发现那里空无一人,堂下只有两堆煤土,是米袋倒出来的。
问看宅子的人,他说:“昨天有位中贵人租了这宅子半天,谁知道是谁?”
游客也消失了,士人才意识到被骗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邸假宦官-注解
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时间为1522年至1566年。
士人:古代指读书人,通常指有学问但未做官的人。
京邸:指在京城的住所或官邸。
橐:古代指钱袋或行囊,此处指士人长期在外,囊中羞涩。
贷:借贷,借钱。
中贵:指有权势的宦官或内廷官员。
厚贽:丰厚的礼物或贿赂。
内相:指宫廷中的宦官或内廷官员。
苍头庐儿:指仆人,苍头指仆人,庐儿指侍从。
绮缟:华丽的丝绸衣物。
御用:指专供皇帝使用的物品。
寥然:形容空荡荡的样子。
煤土:指煤炭和泥土,此处形容宅院破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邸假宦官-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士人在嘉靖年间试图通过借贷来解决经济困境的故事。故事通过士人与游客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官场腐败、人情世故的复杂局面。士人虽然得到了借贷的承诺,但最终却被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势与金钱交易的黑暗面。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朝中期官场的腐败现象。士人虽然有一定的学识和地位,但在面对权势和金钱时,仍然显得无力。故事中的‘中贵’和‘内相’代表了当时宫廷中的权势人物,他们通过收取贿赂来控制借贷,甚至欺骗士人。这种官场腐败的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尤为严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权力滥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士人的无奈和游客的狡猾。尤其是对宅院的描写,从‘堂轩丽巨’到‘寥然空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士人被骗后的失落和愤怒。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士人的心理变化。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明朝中期的官场腐败现象,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士人的困境。士人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虽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却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社会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反映了知识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与挣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借贷故事,揭示了明朝中期官场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的现实。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明朝中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