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城士人-原文
京邑士人妇大妒,尝以长绳系夫脚,唤便牵绳。
士密与巫妪谋,因妇眠,士以绳系羊,缘墙走避。
妇觉,牵绳而羊至,大惊,召问巫。
巫曰:“先人怪娘积恶,故郎君变羊,能悔,可祈请。”
妇因抱羊痛哭悔誓,巫乃令七日斋。
举家大小悉诣神前祈祝,士徐徐还,妇见,泣曰:“多日作羊,不辛苦耶?”
士曰:“犹忆啖草不美,时作腹痛。”
妇愈悲哀,后略复妒,士即伏地作羊鸣,妇惊起,永谢不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城士人-译文
京城里有个读书人的妻子非常嫉妒,曾经用长绳子绑住丈夫的脚,一叫他就拉绳子。
读书人暗中与巫婆商量,趁妻子睡着时,用绳子绑住一只羊,自己则翻墙逃走。
妻子醒来,拉绳子却拉来了一只羊,非常惊讶,叫来巫婆询问。
巫婆说:“祖先责怪你积恶太多,所以你的丈夫变成了羊,如果你能悔改,可以祈求祖先原谅。”
妻子于是抱着羊痛哭,发誓悔改,巫婆便让她斋戒七天。
全家大小都到神前祈祷,读书人慢慢回来,妻子见到他,哭着说:“你这么多天做羊,不辛苦吗?”
读书人说:“还记得吃草不好吃,有时还会肚子痛。”
妻子更加悲伤,后来稍微又有点嫉妒,读书人就趴在地上学羊叫,妻子吓得跳起来,从此再也不敢嫉妒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城士人-注解
京邑:指京城,即古代国家的首都。
士人:古代指读书人或官员,这里指的是有学问或有官职的人。
巫妪:指女巫,古代社会中从事占卜、驱邪等宗教活动的人。
斋:指斋戒,古代宗教或祭祀活动前的一种净化仪式,通常包括禁食、沐浴等。
神前祈祝:在神像或神位前进行祈祷和祝福,以求神灵的庇佑或解决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京城士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艺文类聚》,是一部汇集了各种文学作品的类书。这段文字通过一个幽默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和性别角色。故事中的士人妇因为嫉妒而采取极端手段控制丈夫,这种行为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适的。
故事中的巫妪角色,代表了古代社会中的宗教和迷信元素。巫妪通过制造一个超自然的解释,即士人因为妻子的恶行而变成了羊,来促使妻子悔改。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宗教和迷信在解决家庭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士人通过假装变成羊,利用妻子的恐惧和内疚感,成功地改变了她的行为。这种策略展示了古代社会中,智慧和策略在解决家庭冲突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和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
故事的最后,士人通过模仿羊的行为,进一步加强了妻子对他的恐惧和尊重,从而彻底改变了她的行为。这种结局展示了古代社会中,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幽默的故事,展示了古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性别角色、宗教迷信以及智慧和策略在解决家庭冲突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