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谢安李郃-原文
桓温病笃,讽朝廷加己九锡。
谢安使袁宏具草,安见之,辄使宏改,由是历旬不就,温薨,锡命遂寝。
大将军窦宪内妻,郡国俱往贺。
汉中太守亦欲遣使,户曹李郃谏曰:“窦氏恣横,危亡可立俟矣。愿明府勿与通。”
太守固遣,郃乃请自行,故所在迟留,以观其变。
行至扶风,而宪已诛,诸交通者皆连坐,唯太守以不预得免。
〔评〕按袁宏草成,以示王彪之。彪之曰:“卿文甚美,然此文何可示人?安之频改,有以也。”
李郃,字孟节,即知二使星来益部者。其决窦氏之败,或亦天文有征,然至理亦不过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谢安李郃-译文
桓温病重,暗示朝廷赐予自己九锡之礼。
谢安让袁宏起草诏书,谢安每次看到草稿,就让袁宏修改,因此拖延了十多天没有完成,桓温去世后,赐九锡的命令也就搁置了。
大将军窦宪娶妻,各郡国都派人去祝贺。
汉中太守也打算派使者去,户曹李郃劝谏说:“窦氏专横跋扈,灭亡指日可待。希望您不要与他们来往。”
太守坚持要派使者,李郃于是请求亲自前往,故意在路上拖延,以观察形势的变化。
走到扶风时,窦宪已经被诛杀,所有与他有来往的人都受到牵连,只有太守因为未参与而得以幸免。
〔评论〕袁宏起草的诏书写好后,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这样的文章怎么能给别人看呢?谢安频繁修改,是有原因的。”
李郃,字孟节,就是知道两位使者星来到益部的人。他判断窦氏会失败,或许也有天象的预兆,但根本的道理也不过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谢安李郃-注解
九锡: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象征极高的荣誉和权力。
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清谈和治国才能著称。
袁宏:东晋文学家,擅长文辞,曾任谢安的幕僚。
窦宪:东汉时期的外戚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后因谋反被诛。
李郃:东汉官员,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预言窦宪的失败。
扶风:汉代郡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二使星: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常被视为吉凶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谢安李郃-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的智慧与谋略。第一个事件围绕桓温病重时请求朝廷加九锡的举动展开。桓温作为东晋权臣,其请求九锡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试探朝廷对其权力的认可程度。谢安作为朝廷重臣,深知此举背后的政治风险,因此故意拖延袁宏起草的文书,最终在桓温去世后避免了朝廷的尴尬局面。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谢安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东晋时期权臣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二个事件则讲述了汉中太守与窦宪的关系。窦宪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其权势滔天,但李郃却预见到了窦氏的败亡。李郃通过拖延时间,成功避开了与窦宪的牵连,最终在窦宪被诛后保全了太守的性命。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李郃的远见卓识,也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中‘明哲保身’的智慧。李郃的预言或许有天文征兆的辅助,但其核心仍在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则故事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韬光养晦’和‘明哲保身’思想。谢安和李郃的行为并非简单的避祸,而是基于对时局的深刻理解和对权力斗争的清醒认识。这种智慧在古代政治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权臣当道、朝局动荡的时期。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两则故事的叙述简洁而富有张力。作者通过寥寥数语,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李郃的部分,通过‘迟留以观其变’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其深谋远虑的形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两则故事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总结。它们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在如何处理权力斗争和保全自身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