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箕子-原文
纣为长夜之饮而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
使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共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评〕凡无道之世,名为天醉。夫天且醉矣,箕子何必独醒?观箕子之智,便觉屈原之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箕子-译文
商纣王因为整夜饮酒而忘记了日期,询问他的左右侍从,他们也都不知道。
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随从说:“作为天下的君主,而整个国家都忘记了日期,天下都处于危险之中。整个国家都不知道,而只有我知道,我岂不是也很危险!”于是借口喝醉了而不知道。
〔评论〕在无道的时代,被称为天醉。既然天都醉了,箕子何必独自清醒呢?看箕子的智慧,就觉得屈原的愚昧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箕子-注解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荒淫无道著称,是历史上典型的暴君形象。
长夜之饮:指纣王沉溺于酒色,夜以继日地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失日: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意味着纣王完全沉迷于享乐,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箕子:商朝末年的大臣,以智慧和忠诚著称,后因不满纣王的暴政而离开朝廷。
天醉:比喻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时代,如同天地都醉了一般,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和理性。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忠君爱国而投江自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形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箕子-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纣王沉溺于酒色、失去对时间的感知,以及箕子的反应,深刻揭示了无道之世的社会现象和智者的无奈。纣王作为一国之君,却荒淫无度,导致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混乱和危机。箕子作为智者,深知这种局面的危险性,但他也明白,在这样的时代,独醒之人反而会陷入危险。
文中提到的“天醉”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无道之世的社会状态。在这样的时代,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如同天地都醉了一般,失去了正常的理性和秩序。箕子的智慧在于他能够看清这种局面,并且选择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
相比之下,屈原的忠诚和执着虽然值得尊敬,但在无道之世中,他的坚持反而显得愚昧。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但他的牺牲并没有改变楚国的命运,反而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悲剧人物。箕子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选择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应对方式。
这段古文不仅揭示了无道之世的社会现象,还通过箕子和屈原的对比,展现了智者和忠臣的不同选择。箕子的智慧在于他能够看清时代的本质,并且选择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应对方式,而屈原的忠诚虽然值得尊敬,但在无道之世中,他的坚持反而显得愚昧。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纣王、箕子和屈原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无道之世的社会现象和智者的无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智者和忠臣在不同时代的选择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