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程婴-原文
屠岸贾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也,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
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生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娩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裤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已脱。
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边批:只一问,便定了局。)
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边批:妙计。)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我告赵氏孤处。”(边批:更妙。)
诸将军皆喜,许之。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边批:安知非赂卜者使为此言。)
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边批:妙人。)乃以赵氏对,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
厥具以实告。
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
诸将不得已,皆委罪于屠岸贾,于是武、婴遍拜诸将,相与攻岸贾,灭其族。
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武既冠成人,婴曰:“吾将下报公孙杵臼。”遂自杀。
〔评〕赵氏知人,能得死士力,所以蹶而复起,卒有晋国。后世缙绅门下,不以利投,则以谀合,一旦有事,孰为婴、杵?
鲁武公与其二子括与戏朝周,宣王爱戏,立为鲁世子。
武公薨,戏立,是为懿公。
时公子称最少,其保母臧寡妇与其子俱入宫养公子称。
括死,而其子伯御与鲁人作乱,攻杀懿公而自立,求公子称,将杀之。
臧闻之,乃衣其子以称之衣,卧于称处,伯御杀之。
臧遂抱称以出,遂与称舅同匿之。
十一年,鲁大夫知称在,于是请于周而杀伯御,立称,是为孝公。
时呼臧为“孝义保”。
事在婴、杵前,婴、杵盖袭其智也。
然婴之首孤,杵之责婴,假装酷似,不唯仇人不疑,而举国皆不知,其术更神矣,其心更苦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程婴-译文
屠岸贾在下宫攻打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灭掉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她怀孕了,逃到公宫躲藏,赵朔的门客叫公孙杵臼。
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自杀?”
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怀孕了。如果幸运地生下男孩,我将抚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自杀。”
不久,赵朔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派人到宫中搜查,夫人把孩子藏在裤子里,祈祷说:“如果赵氏家族要灭亡,你就哭;如果不灭亡,你就别出声。”
当搜查时,孩子竟然没有哭,于是逃过一劫。
程婴对公孙杵臼说:“现在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会再来搜查,怎么办?”
公孙杵臼说:“抚养孤儿和死亡哪个更难?”(边批:只这一问,就定下了局面。)
程婴说:“死亡容易,抚养孤儿难。”
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对你很好,你应当承担困难的任务。我来做容易的事,请让我先死。”
于是他们计划用别人的婴儿代替,裹上华丽的襁褓,藏在山中。(边批:妙计。)
程婴出来,假装对将军们说:“我不才,不能抚养赵氏的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赵氏孤儿的下落。”(边批:更妙。)
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
将军们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装说:“程婴真是小人啊!当初下宫之难时没有自杀,和我一起藏匿赵氏孤儿,现在又出卖我,即使不能抚养孤儿,难道忍心出卖他吗?”
他抱着孩子喊道:“天啊!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让他活下来,只杀我就行了!”
将军们不同意,于是杀了杵臼和婴儿。
将军们以为赵氏的孤儿真的死了,都很高兴。
然而赵氏真正的孤儿还在,程婴最终和他一起藏在山中。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占卜说:“大业之后没有顺利的人作祟。”(边批:谁知道是不是贿赂占卜者让他们说这话。)
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边批:妙人。)于是告诉景公赵氏的情况,景公问:“赵氏还有后代吗?”
韩厥如实告诉了景公。
于是景公和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为继承人,召他进宫藏起来。
将军们进宫探病,景公借助韩厥的势力逼迫将军们见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叫武。
将军们不得已,都把罪责推给屠岸贾,于是赵武和程婴向将军们行礼,一起攻打屠岸贾,灭了他的家族。
赵武恢复了原来的封地和爵位。
等到赵武成年后,程婴说:“我要去地下向公孙杵臼报告。”于是自杀。
〔评〕赵氏知人善任,能得到死士的力量,所以能够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最终拥有晋国。后世的官员门下,不是为利而来,就是为谄媚而合,一旦有事,谁能像程婴、杵臼那样?
鲁武公和他的两个儿子括与戏去朝见周宣王,宣王喜欢戏,立他为鲁国的世子。
武公去世后,戏继位,成为懿公。
当时公子称最小,他的保姆臧寡妇和她的儿子一起进宫抚养公子称。
括死后,他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作乱,攻杀了懿公并自立为王,寻找公子称,准备杀他。
臧寡妇听说后,给她的儿子穿上公子称的衣服,让他躺在公子称的位置,伯御杀了他。
臧寡妇于是抱着公子称逃出,和公子称的舅舅一起藏了起来。
十一年后,鲁国的大夫们知道公子称还在,于是向周朝请求杀了伯御,立公子称为王,这就是孝公。
当时人们称臧寡妇为“孝义保”。
这件事发生在程婴、杵臼之前,程婴、杵臼大概是借鉴了她的智慧。
然而程婴的首领孤儿,杵臼责备程婴,假装得非常逼真,不仅仇人不怀疑,而且全国都不知道,他们的计谋更加神奇,他们的心更加痛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程婴-注解
屠岸贾: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权谋和残暴著称,曾策划杀害赵氏家族。
赵朔:赵氏家族的一员,赵武的父亲,被屠岸贾杀害。
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忠诚于赵氏,与程婴共同策划保护赵氏孤儿。
程婴:赵朔的朋友,忠诚于赵氏,与公孙杵臼共同策划保护赵氏孤儿。
赵武:赵朔的儿子,赵氏孤儿,后成为晋国的重臣。
晋景公:晋国的君主,后来支持赵武恢复赵氏的地位。
韩厥:晋国的大夫,知道赵氏孤儿的真实身份,并帮助其恢复地位。
鲁武公:鲁国的君主,其子戏被立为世子,后因内乱被杀。
臧寡妇:鲁国的保母,保护公子称免受杀害。
伯御:鲁国的公子,与鲁人作乱,杀害懿公并自立。
孝公:鲁国的君主,公子称,被立为孝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程婴-评注
这段文本描绘了春秋时期赵氏家族遭受屠岸贾的迫害,以及赵氏孤儿赵武的生存与复兴的故事。故事中,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忠诚与智慧是赵氏能够复兴的关键。他们通过巧妙的计策,保护了赵氏的唯一血脉赵武,并最终帮助他恢复了家族的地位。
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丰富,首先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视。赵氏家族虽遭灭门之灾,但通过保护遗孤,最终实现了家族的复兴。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家族和血脉的重视,以及对于忠诚和义气的高度评价。
其次,故事中的智谋和策略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生存哲学。公孙杵臼和程婴通过伪装和欺骗,成功地保护了赵武,这不仅是对个人忠诚的体现,也是对智慧和策略的高度运用。这种智慧和策略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斗争中极为重要。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忠诚和牺牲精神的崇尚。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在古代被视为高尚的品德。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使得故事生动且引人入胜。同时,通过对比和冲突,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教育意义。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故事不仅是对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古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