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翦萧何-原文
秦伐楚,使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
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恒中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
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边批:晁错使天子将兵而居守,所以招祸。)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第能胜兵者,悉诣军所。”
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
何从之,上悦。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
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时。”
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边批:王翦之智。)上心必安。”
于是何从其计。
上还,百姓遮道诉相国,上乃大悦。
〔评〕汉史又言,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
与前所云强买民田宅似属两截,不知前乃免祸之权,后乃保家之策,其智政不相妨也。
宋赵韩王普强买人第宅,聚敛财贿,为御史中丞雷德骧所劾。
韩世忠既罢,杜门绝客,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
尝议买新淦县官田,高宗闻之,甚喜,赐御札,号其庄曰:“旌忠”。
二公之买田,亦此意也。
夫人主不能推肝胆以与豪杰功,至令有功之人,不惜自污以祈幸免。
三代交泰之风荡如矣!然降而今日,大臣无论有功无功,无不多买田宅自污者,彼又持何说耶?
陈平当吕氏异议之际,日饮醇酒,弄妇人;裴度当宦官熏灼之际,退居绿野,把酒赋诗,不问人间事。
古人明哲保身之术,例如此,皆所以绝其疑也。
国初,御史袁凯以忤旨引风疾归。
太祖使人觇之,见凯方匍匐往篱下食猪犬矢,还报,乃免。
盖凯逆知有此,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潜布篱下耳,凯亦智矣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翦萧何-译文
秦国攻打楚国,派遣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
王翦出发前,请求赐予许多良田、宅院和园地,秦始皇说:“将军出征了,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回答说:“作为大王的将领,即使有功也未必能封侯;所以趁大王还信任我时,我也及时请求园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
秦始皇大笑。
王翦到达边境后,又派使者多次请求赐予良田,有人对他说:“将军的请求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是这样的,秦王一向粗心且不信任人,如今他把秦国的全部军队都交给我指挥,我如果不请求更多的田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稳固自己,难道要让秦王坐在那里怀疑我吗?”
汉高祖刘邦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的事务。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
刘邦多次派人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如今大王在外征战,却多次慰劳您,这表明他对您有疑心,(边批:晁错让天子带兵出征而自己留守,结果招致祸患。)为您考虑,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和兄弟中能打仗的人,全部到前线去。”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建议,刘邦非常高兴。
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派使者封萧何为相国,增加封邑五千户,并派五百名士兵和一名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
众人都来祝贺,只有召平前来吊唁。
他说:“祸患从此开始了!大王在外征战,而您留守在朝中,虽然没有经历战场的危险,但大王却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护卫,这不是为了宠信您,而是因为淮阴侯韩信刚刚反叛,大王对您有疑心。希望您辞让封赏,不要接受,并把家财全部捐献给军队。”
萧何听从了他的建议,刘邦很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征讨。
刘邦多次派人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回答说:“大王在外征战,我安抚百姓,尽力筹集物资支援军队,就像陈豨叛乱时一样。”
有人又对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已经无法再提升了。然而您当初进入关中时,已经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十多年了,现在还在孜孜不倦地争取民心。大王之所以多次询问您,是担心您在关中动摇他的统治。如今您为何不多买些田地,低价借贷以自污名声呢?(边批:王翦的智慧。)这样大王的心才会安定。”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建议。
刘邦回朝后,百姓拦路控诉相国萧何,刘邦非常高兴。
〔评〕汉史又记载,萧何买田宅时一定要选择偏僻的地方,不修建围墙和房屋,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节俭;如果不贤,也不会被权贵夺走。”
这与之前所说的强买民田宅似乎是两回事,其实前者是为了避免祸患的权宜之计,后者是为了保全家族的策略,两者并不矛盾。
宋朝的赵韩王赵普强买别人的宅院,聚敛财富,被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
韩世忠被罢官后,闭门谢客,不再谈论军事,常常骑着驴带着酒,带着一两个小童,在西湖游玩自乐。
他曾提议购买新淦县的官田,宋高宗听说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御笔亲书的诏书,并将他的庄园命名为“旌忠”。
这两位大臣购买田地,也是出于同样的用意。
君主不能推心置腹地对待功臣,以至于功臣们不惜自污名声以求自保。
三代时期的君臣和睦之风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到了今天,大臣们无论有功无功,都纷纷购买田宅自污名声,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呢?
陈平在吕氏专权时,每天饮酒作乐,与妇人厮混;裴度在宦官权势熏天时,退居绿野,饮酒赋诗,不问世事。
古人明哲保身的策略,大多如此,都是为了消除君主的猜疑。
明朝初年,御史袁凯因为触怒了皇帝,借口得了风疾辞官回乡。
明太祖派人暗中观察他,看到袁凯正匍匐在篱笆下吃猪狗的粪便,回去报告后,袁凯才得以免罪。
原来袁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让家人用炒面拌上砂糖,从竹筒里挤出来,偷偷撒在篱笆下,袁凯真是聪明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翦萧何-注解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曾率军灭楚,为秦统一六国立下赫赫战功。
始皇:即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灞上: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曾任丞相,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有重大贡献。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败于垓下之战。
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刘邦死后掌握朝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
韩信:西汉开国名将,曾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吕后设计杀害。
黥布:即英布,秦末汉初名将,曾参与反秦起义,后因谋反被刘邦击败。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曾任丞相,以智谋著称,善于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
裴度: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以清廉正直著称。
袁凯:明朝初年官员,曾任御史,因触怒朱元璋而装疯避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翦萧何-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功臣们为自保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人性在权力斗争中的多面性。
首先,王翦的故事展示了功臣在功高震主时的自保之道。王翦在出征前向秦始皇请求大量田宅,表面上是为子孙谋利,实则是为了消除秦始皇对自己的猜忌。这种以自污求自保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功臣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
其次,萧何的故事则展现了功臣在权力巅峰时的谨慎与智慧。萧何在刘邦多次赏赐时选择谦让,甚至不惜自污以消除刘邦的猜忌。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保全了自己,也维护了汉初政局的稳定。
再次,陈平和裴度的故事则展示了古代文人在政治动荡中的明哲保身之术。陈平在吕后专权时选择饮酒作乐,裴度在宦官专权时退居田园,这些行为都是为了避开政治漩涡,保全自身。
最后,袁凯的故事则展示了古代官员在面对皇帝猜忌时的机智应对。袁凯通过装疯卖傻,成功避开了朱元璋的猜忌,保全了性命。这种以智避祸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生存智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深刻揭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功臣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智慧与无奈。这些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