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曾-原文
丁晋公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
一日,文正谓丁曰:“曾无子,欲以弟之子为后,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
丁曰:“如公不妨。”
文正因独对,进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数步,大悔之。
不数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评〕王曾独委顺丁谓,而卒以出谓,蔡京首奉行司马光,而竟以叛光,一则君子之苦心,一则小人之狡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曾-译文
丁晋公执政时,不允许同僚在朝堂上单独留下奏事,只有王文正完全顺从,从未违背他的意愿。
有一天,王文正对丁晋公说:“我没有儿子,想让我弟弟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想当面请求您的恩典,但又不敢单独留下。”
丁晋公说:“像您这样没什么问题。”
王文正于是单独与丁晋公对话,呈上一卷文字,详细陈述了丁晋公的事情,丁晋公走了几步后,非常后悔。
没过几天,丁晋公就被贬到了珠崖。
〔评论〕王文正独自顺从丁晋公,最终却让丁晋公被贬,蔡京最初奉行司马光的政策,却最终背叛了司马光,前者是君子的苦心,后者则是小人的狡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曾-注解
丁晋公:指丁谓,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权谋著称。
王文正:指王曾,北宋政治家,以忠诚和正直闻名。
留身奏事:指官员在朝会结束后,单独留下向皇帝奏事。
恩泽:指皇帝的恩惠和赏赐。
珠崖之行:指丁谓被贬至珠崖(今海南岛)的流放。
蔡京:北宋末年权臣,以奸诈和腐败著称。
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以反对王安石变法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王曾-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比王曾和蔡京的行为,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同表现。王曾虽然表面上顺从丁谓,但实际上是为了揭露丁谓的罪行,最终导致丁谓被贬。这种‘委曲求全’的策略,体现了王曾作为君子的苦心孤诣,他通过智慧和忍耐,达到了正义的目的。
相比之下,蔡京虽然最初追随司马光,但最终背叛了司马光的理念,体现了小人的狡诈和不可靠。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和行为上的差异,也反映了北宋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品格的推崇,以及对小人行为的批判。君子以正直和智慧取胜,而小人则以狡诈和背叛为手段。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王曾和蔡京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两位政治家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北宋政治斗争的一个片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风气。通过对王曾和蔡京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