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原文

杨琎授丹徒知县。

会中使如浙,所至缚守令置舟中,得赂始释。

将至丹徒,琎选善泅水者二人,令著耆老衣冠,先驰以迎。(边批:奇策奇想。)

中使怒曰:“令安在,汝敢来谒我耶?”

令左右执之,二人即跃入江中,潜遁去。

琎徐至,绐曰:“闻公驱二人溺死江中,方今圣明之世,法令森严,如人命何?”

中使惧,礼谢而去。

虽历他所,亦不复放恣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译文

杨琎被任命为丹徒县的知县。

当时有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前往浙江,每到一处就将当地的守令(地方官员)绑起来放在船上,直到得到贿赂才释放。

中使即将到达丹徒时,杨琎挑选了两名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穿上老人的衣冠,先行前往迎接。(边批:奇策奇想。)

中使愤怒地说:“县令在哪里,你们竟敢来见我?”

中使命令左右随从抓住他们,两人立即跳入江中,潜逃而去。

杨琎随后慢慢到来,假装不知情地说:“听说您把两个人赶入江中淹死了,如今是圣明的时代,法令森严,人命关天,这可怎么办?”

中使感到害怕,礼貌地道歉后离开了。

即使中使后来去了其他地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放肆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注解

杨琎:明朝官员,曾任丹徒知县,以智谋和清廉著称。

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古代为重要县治。

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通常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或进行巡视。

耆老:指年长且有威望的老人,常被用作尊称。

绐:欺骗,用谎言或假象使人信以为真。

圣明之世:指皇帝英明,国家治理良好的时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杨琎在丹徒知县任上的一段机智应对中使的故事。杨琎通过巧妙的策略,不仅保护了自己和地方的安宁,还巧妙地避免了中使的勒索和滥用职权。

首先,杨琎的智谋体现在他预见到中使可能会滥用职权,因此提前准备了应对措施。他选择了两名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装扮成耆老,先行迎接中使。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杨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地方安宁的高度责任感。

其次,当两名假扮的耆老被中使抓住并跳江逃脱后,杨琎并没有直接对抗中使,而是以巧妙的方式提醒中使,当前是圣明之世,法令森严,暗示中使的行为可能会引起皇帝的注意和不满。这种间接的警告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有效地遏制了中使的嚣张气焰。

最后,杨琎的策略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成功,还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中使在离开丹徒后,不再在其他地方放肆,这说明杨琎的智慧和勇气不仅保护了丹徒,也对整个地区的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员在面对强权时的智慧和勇气。杨琎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对儒家“仁政”理念的实践。他通过智慧和策略,维护了地方的安宁和正义,展现了古代官员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成功地塑造了杨琎这一智勇双全的形象。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既有戏剧性的冲突,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故事不仅是对杨琎个人的赞颂,也是对明朝政治生态的一种反映。它揭示了当时官员在面对中央权力时的无奈和智慧,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杨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9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