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晏婴-原文
晏婴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
禁之,不止,晏子患之。
乃为新车良马,出与人相犯也,曰:“毂击者不祥。臣其祭祀不顺、居处不敬乎?”
下车弃而去之,然后国人乃不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晏婴-译文
晏婴是齐国人,非常喜欢用车辆互相撞击,以此作为娱乐。
虽然禁止这种行为,但人们仍然不停止,晏子对此感到忧虑。
于是,他准备了新的车和好马,出去与别人互相撞击,并说:“互相撞击是不吉利的。难道是我的祭祀不顺利、居住不恭敬吗?”
然后他下车离开,从此以后,国人就不再这样做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晏婴-注解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智慧和廉洁著称,曾任齐国相国。
毂击:古代一种游戏或习俗,指驾车时故意让车轮相撞,以此取乐。
齐人:指春秋时期齐国的百姓。
祭祀不顺:指祭祀活动不顺利,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可能招致神灵的不满。
居处不敬:指日常生活中对神灵或祖先不敬,古人认为这会带来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术智部-晏婴-评注
《晏婴齐人甚好毂击》这段文字出自《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婴如何巧妙地解决齐国百姓沉迷于毂击游戏的问题。晏婴作为齐国的相国,不仅以智慧和廉洁著称,还善于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百姓,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民风的深刻理解。
毂击作为一种游戏,虽然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但晏婴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毂击不仅可能导致车辆损坏,还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晏婴没有采取强制手段禁止毂击,而是通过身教的方式,亲自驾驶新车良马参与毂击,并在过程中表达对这种行为的不祥预感。这种以身作则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有效地引导了百姓的行为。
晏婴在毂击后下车弃车而去,并质问自己是否因为祭祀不顺或居处不敬而招致不祥。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不仅体现了晏婴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也向百姓传递了一种道德观念:不敬神灵、不守礼仪的行为会带来不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晏婴成功地将毂击与不祥联系起来,使百姓自发地放弃了这种游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毂击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虽然看似无害,但在晏婴的眼中,它却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晏婴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对民风的重视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同时,晏婴通过祭祀不顺、居处不敬等观念,将毂击与神灵的惩罚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生动,通过晏婴的行为和言语,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晏婴没有直接批评百姓,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巧妙地引导百姓改变行为。这种叙事方式,既避免了说教的枯燥,又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晏婴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通过对毂击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百姓的娱乐方式和社会风气。同时,晏婴的处理方式,也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方式引导百姓,维护社会秩序。